积极一面:出现了大规模民族交融,促进了国家统一进程。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形成:战国初年,“三家分晋”,齐国发生“田氏代齐”。
2、齐、楚、、燕、、、七国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注意:春秋霸主先后出现,战国七雄同时并存。)
3、战国战争特点:(1)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目的是:扩展疆域(2)战国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3)春秋战争目的是争霸(成为霸主),战国战争目的是兼并(统一全国。)
二、商鞅变法
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生产力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注意: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在春秋出现,在战国推广。)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容:(括号为作用)
(1)政治上:
a、废分封,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
b、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作用:有利于新兴地主掌权)
c、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作用: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
d、严明法度,禁止私斗。(作用:稳定社会治安)
(2)经济上: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作用: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c、统一度量衡。(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作用:强军)
简便记忆法:两废除,两确立,奖励耕与战。
5、最触动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是:废除贵族世袭特权。这也是商鞅被处死的根本原因。
6、影响最深远的是:确立县制。今天还在沿用。
7、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8、商鞅变法的作用:使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9、商鞅变法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此条是后增加的)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a、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得到了孝公的支持;c、商鞅本人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10、商鞅变法对今天社会发展的启示:改革是强国之路,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必然会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11、中国封建社会与奴隶社会的比较(读读即可)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土地制度 土地国有 土地私有
社会主要矛盾 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的矛盾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时间:公元前256年,国蜀郡郡守冰主持修建,位于附近的岷江。
2、都江堰功能:防洪、灌溉、水运。
3、修建都江堰影响:使平原成为“天府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