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重视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这种职业特性决定着每一名教师要具备很强的专业性,责任心。
对新入职的教师在入职考核时就要多多考虑教学知识、专业水平、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要求,但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加强教师的职业技术学习都是主要内容,这其中包括教学技能、实际操作能力。
不仅要培养教师们教学授课能力,还需要在生活管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上增强能力。
3.加强教师队伍持续性的建设。
首先是加强老、中、青三代农村教师的配套建设,配套建设不仅是人数多少,年龄大小,所占比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作用的问题。
各学校还要考虑怎样的教师配比才能让老教师发挥余热,起带头、引领作用,让中年教师起桥梁作用,让青年教师起骨干作用。
(三)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关注留守未成年儿童教育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必须充分考虑山区农村教育的特点,实行县域范围内统一筹划,科学布局,依法办事,撤并100人的小、散、弱学校,走集中优化办学道路。
在布局调整中,必须充分考虑“留守未成年儿童”的教育问题。
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动员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构建农村留守未成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扩大寄宿制学校规模,切实有效地对“留守未成年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政府要在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上做工作,使农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能够享有与城市人平等的权利,为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就近入学创造条件。
农村偏远地区教育存在问题及建议2
一是教育资源匮乏。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最直接表现就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与城市小学相比,农村小学无论是在教学设施,还是在师资上都存在较大差距。
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图书材料和城市相比较差距明显,以体育课为例,体育课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更像是可以再上课时玩耍的课,学校体育器材匮乏,老师也只能是简单的集合做热身运动后就自由活动。
以新华镇冷坝小学为例,许多教育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导致许多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是思想观念落后。
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农村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普遍低下,重男轻女、封建迷信观念
等比较严重,“读书无用”观念依然存在,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不重视,加上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困难,家长不了解《义务教育法》,希望孩子外出务工挣钱帮助家庭。
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三是各种原因影响下生源严重不足。
以新华镇成功村小学为例,因为生源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补充,导致成功小学关停。
许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跟随父母外出务工或者随同外出求学,导致成功村在家的适龄孩子需要到新华小学就读。
对策及建议
一是加大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育自愿的投入力度。
优先保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资金。
进一步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
要切实保证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和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的落实。
要加强对各项教育经费的统筹,千方百计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投入。
二是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任务,要优先保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对于农村和边远地区义务教育观念的宣传,让所有适龄学生都能够享受受教育权,转变“读书无用”的观念。
同时要以公办学校为主,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弟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及时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三是统筹教师资源,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核定教师编制
时要向农村学校倾斜,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边远地区学校的需求,大城乡教育对口支援的力度。
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在高级专业职务聘任和表彰奖励中的比例,切实改善在农村地区工作的教师待遇。
农村偏远地区教育存在问题及建议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