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在“两个百年交汇期教育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会议中说到,没有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虽然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中西部偏远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面临很多困难。
一、偏远农村地区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配置失衡
目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从地区间教育资源投入来说,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偏少。
从加上我国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地方政府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偏远地区,导致偏远农村地区学校设施不完备,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
教学条件在城乡之间也存在差距,城里学校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都很充足,农村虽然有这样一些设备,但配套不齐,各种设备都是比较陈旧的,并且使用率很低,有一些基本不会使用。
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寄宿学校宿舍环境也很简陋,十几个人挤在一间由教室改装出来的宿舍里,并且只有一扇窗,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师资匮乏
首先就是教师队伍的数量不足。
因为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发展比较缓慢,能支付给教师的工资很少,所以很少会有教师愿意去偏远地区农村学校教学,有时候在农村学校存在一个老师同时上几门科目、同时带几个班级的现场很常见,上课质量得不到保证。
农村不像城里那样可以聘请优秀的教师和大学生年轻老师任课,由于偏远农村地区由于离城市很远,不管是对教师的生活还是教师子女的教育等地方带来了很多不便,使得优秀的教师和青年教师不愿意来、待不住,导致农村的教师数量就很少。
其次就是教师队伍结构严重失衡。
(1)年龄结构失衡。
偏远农村教师老龄化比较严重。
交通不发达和生活质量不高等原因,老师们更倾向于去条件更好的县城或地区执教,最后能留下来的教师基本都是年龄偏大或者离家近的教师。
(2)学历结构失衡。
在偏远农村小学教师第一学历中,中专学历教师最多,本科学历较少,且没有研究生,总体来说,偏远农村地区教师学历偏低。
[1](3)学科结构失衡。
在很多偏远农村学校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的教师数量是充足的,但是缺少教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的教师,这样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是很不利的。
(4)职称结构不合理。
高级职称教师严重缺乏,初级和中级职称教师较多。
[2](5)性别比例失衡。
由于农村教学条件相对于城里来说比较艰苦,加上大家都觉得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男性教师不愿意留在农村当老师,导致农村学校教师性别比例失衡。
[3]
(三)教学方式单一
农村学校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师一般采用灌输式教学,教师在上面照着书念,或者只顾自己讲自己的,学生也不会主动思考。
课堂上互动很少,教师没能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最终的教学效果不好,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也不会有创新意识。
且农村地区学校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科目的教学,对音乐、体育和美术等科目不重视,造成学生对音体美科目知识的缺乏,使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而我们应该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留守儿童问题
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孩子缺少父母的管教,让祖父母照顾孩子,而祖父母的文化水平和精力有限,只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在学习和精神方面给不了孩子更多的辅导和帮助。
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不好,比如随便、懒散、任性,导致他们自私、不听话,很难对其进行管理。
学习习惯也不太好,回家不爱看书、不完成作业,上课不爱听课,精神恍惚开小差严重。
心理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孤僻,不愿主动与人交流等,这样的孩子教育起来比较麻烦,需要教师花很多的耐心和精力。
留守儿童的情感和心理方面的问题都是学校单方面不能解决的,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很棘手的教育问题。
二、偏远农村地区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一方面,政府继续加大农村地区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这就需要根据差别性原则和机会均等原则,通过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加大对农村生均教育经费的倾斜性投入,切实提高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标准。
[4]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另一方面,鼓励社团组织融资,扩大经济投入,拓宽教育投资和负担渠道。
积极鼓励融资渠道,以弥补政府财政投入的短缺,呼吁社会的公益人士为教育添砖加瓦,不断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