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D
解析:奥苏贝尔将知识学习的类型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命题学习是指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题干中讲的是面积、长、宽三个概念间的关系,所以属于命题学习。故选D。
9. B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发展速度不平衡,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关键期。故选B。
10. C
解析: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表现为:(1)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2)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3)抽象逻辑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4)辩证逻辑思维初步发展。故选C。
11. C
解析:补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联系题干,小文通过炫耀自己的运动鞋或高档物品,掩盖成绩不好带来的自卑。故选C。
12. A
解析: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例如“一目十行”。故选A。
13. A
解析: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是选择教学内容的首要原则。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是确保讲授质量的首要条件。故选A。
14. C
解析:三字一话指的是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是师范生的基本技能之一,是教师从业的基本功。教师的字写得是否工整美观,普通话是否标准规范关系到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故选C。
15. B
解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的,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描述,体验性目标则主要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题干中“感受……美,体会……情感”属于体验性目标,故选B。
16. D
解析: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认为,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联系题干,小学数学要跳出数学看数学,要上有文化味道的数学课,表明除了学习数学,还要渗透德育。
17. B
解析: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联系题干,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养蚕,观察变化,符合实验法。
18. D
解析:隐性课程也叫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指的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联系题干,教室里的图画、标语及黑板报属于隐性课程。故选D。
19. B
解析:正式的课程,即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我们平时在课程表中看到的课程即属此类。
20. B
解析:质性评价就是指以人文主义为认识论基础,通过文字、图片等描述性手段,对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进行全面充分的揭示,以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的教育评价活动。联系题干,“档案袋评价”是指教师和学生有意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材料收集起来,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以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努力、进步状况或成就。故选B。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21. 简述加里培林关于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
加里培林将智力技能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22. 简述小学美育的实施途径。
(1)通过课堂教育实施美育。具体来说,包括美术课、音乐课、数学课、语文课、自然课、手工课课劳动课。
(2)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实施美育。
(3)利用美化校园、教室环境进行美育。
(4)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美育。
(5)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
23. 简述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
(1)变量。包括实验变量、反应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干扰变量)。
(2)事前测验和事后测验。
(3)实验组和控制组。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