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本协议签订之后,所有权、居住权、使用权、收益权等基于房屋所有权而享有的一切权利归张三方,李四方不得有任何异议并主张任何权利。
3、有限公司股份
(1)男女双方婚内共同出资,并由张三持有的某有限公司股份,双方共同确认由张三持有的公司股份某%是夫妻共同财产范围,在本次离婚协议之时予以分割。
(2)由于某有限公司其他股东不同意李四方作为新股东持股,并不愿放弃优先购买权,为确认股权的完整性,双方共同确认此某%股份股权所有权及收益权利归张三方所有,李四方以现金补偿张三方。
(3)双方共同确认共同所有的股权价值某元,双方股权以本协议约定的价值为准,不以单独评估为准。张三方现金补偿李四方股权金额确定为某元。
(4)张三方现金补偿李四方股权之后,张三方全部持有某有限公司股份某%股份,张三方独立享有该股权的所有权、收益权、经营决策权等基于持有股份的全部权利。
(5)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基于持有股份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全部由张三方承担。同时,张三方持有某有限公司股份之后,基于股东而应当履行的权利义务全部由张三方负承担,李四方概不负责处理相关争议。
4、汽车
(1)夫妻共同出资购买的登记在张三名下的汽车基本情况以行驶证登记为准:车牌号码详见行驶证、车辆类型详见行驶证、车辆登记所有人详见行驶证、品牌型号详见行驶证、车辆发动机号详见行驶证。
(2)该辆车所有权归张三方所有,李四方不要求张三方进行现金补偿李四方,张三方享有基于车辆的所有权而享有的使用权、收益权等一切权利。
(3)车辆按揭款详见合同由张三方负责归还,李四方不履行还款义务。
(4)基于张三方对该车辆的使用、支配、收益、债务等一切事宜由张三方负责,交通违章、交通事故处理、还款义务等一切事宜均由张三方负责处理,李四方一概不负责。
(5)在张三方还完车辆按揭贷款之日起7日内,张三方需无条件的配合李四方进行车辆过户手续的办理。过户所产生的税费、工本费等一切费用由张三方负责承担,李四方概不负责。
5、其他财产
双方共同确认无隐匿任何财产的行为,本协议以上载明的财产已经包含了全部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夫妻共同财产。已经全部予以了合法分割,如有隐匿自愿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并须赔偿对方损失。
五、债权债务的处理:
1、债权处理
(1)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男女双方共同确认各自所享有的对外债权归各自所有,由双方各自进行权利主张,另一方不得有任何异议并进行权利主张。
(2)债权不能实现的风险由双方各自承担,不得因债权不能实现而追究对方任何责任。
2、债务处理
(1)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张三方为夫妻共同生活而进行的项目投资所产生的对外债务为100万元。此部分债务双方确认为共同债务,张三方对此部分债务予以确认,并不提出异议,承诺由双方共同偿还。
(2)双方共同确认,李四方对外无共同债务,李四方对外亦无其他债务。夫妻共同债务范围以本次协议确认的为准,如有未纳入本协议的债务,则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男女双方承诺各自偿还。债权人主张权利的,由债务承载方各自负责偿还。
(3)由于债务系张三方对外进行支借与欠付的,债务组成处理由张三方负责处理,在本协议签订之后,张三方自愿支付一定金额用于李四方偿还夫妻共同债务。此部分款项在张三方支付之后,即视为对共同债务进行了处理,张三方不再承担此部分债务的偿还。
六、经济帮助及精神赔偿:
双方自愿离婚,互不对对方进行经济帮助,也不对对方进行精神赔偿与补偿。
七、离婚补偿款总额及款项支付
1、张三方补偿李四方金额 基于该协议约定:张三方须向李四方支付房屋补偿款100万元、股权补偿款50万元、偿还共同债务30万元等补偿金合计:180万元。
2、款项支付时间
(1)男女双方在签订本协议之后,领取离婚证正式离婚之日起,3日内支付李四方50万元。
(2)余款130万元李四方在支付第一次补偿金之后,6个月内全部支付完毕。
(3)具体支付方式为:张三方每月15日之前支付李四方补偿金10万元,共需支付13次。具体支付时间分别为:2022年1月15日前支付第一笔款项、2022年2月15日前支付第二笔款项、2022年3月15日前支付第三笔款项。支付总额为130万元。
八、离婚证办理
本协议签订之日起,7日内男女双方需持有本协议及各自相关的证件到结婚登记机关换取《离婚证》。
九、违约责任
1、本协议签订之后,男女双方均需严格按照协议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一方故意拖延办理出生证明、离婚证、房屋车辆过户等相关协议约定手续,违约方须每日向对方支付1000元作为补偿费用,直至相关手续办妥之日止。
2、李四方拒绝支付或者延期支付张三方经济补偿金的,须每日向张三方支付1000元作为补偿费用,直至张三方按照本协议支付相关费用之日止。
十、协议生效时间的约定:
本协议一式六份,自婚姻登记机颁发《离婚证》之日起生效,男、女双方各执一份,婚姻登记机关存档一份,见证人及见证律师各一份。
十一、争议解决
如本协议生效后在执行中发生争议的,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对方户籍登记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