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校园欺凌涉及到多个学生,学校应该在处理这类事件时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也应该赋予学校一定的惩戒学生的权力。在当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框架下,对于一般的校园欺凌行为,我们需要找到合适有效的惩戒与教育相结合的措施,让学生更加重视遵守规则,让校园更加安全。
预防校园欺凌心得体会9
校园欺凌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要教育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原因和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学会合理控制和调节不合理的观念。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学生应该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学生还需要掌握应对校园欺凌的正确方法,提高防欺凌能力,学会保护自己。
了解校园欺凌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和策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案例来让学生了解校园欺凌的实际情况,例如永泰初三男生遭围殴,福建南安中学生暴力事件等。同时,我们还要分析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如学习压力大、心理不健康、传媒渲染和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等。学生需要意识到校园欺凌所带来的危害不仅仅是对受害者的伤害,对施暴者也会有负面影响。施暴者可能需要承担治疗和赔偿费用,受到严肃批评和教育,甚至无法完成学业。而受害者可能会遭受肉体上的伤害和心理上的自卑和懦弱。
预防校园欺凌的办法包括不能害怕,要及时报告,要搞好人际关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慎重选择朋友等。
校园本应是我们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地方,但校园欺凌却频频发生,打破了校园的宁静。我们的青少年共同生活在校园这片蓝天下,应该互相帮助、谅解和包容。让我们远离欺凌,成为健康阳光的学生。
在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感受日常生活中一些规则的存在,初步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规则与安全的关系。为了准备活动,我们可以收集生活中不守规则造成严重后果的小故事,并准备一些相关图片和生活中的规范和规则。
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排队的规则来引入活动。让学生思考排队的重要性和在哪些场合要遵守排队的规则。然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其他规则,如看书、过马路、扔垃圾、玩游戏等。通过观察图片和讨论,让学生明白不遵守规则可能会导致的后果。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可以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让他们成为文明守规则的好孩子。规则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有秩序,让我们更安全。希望学生们能够远离欺凌,做一个健康文明的学生。
预防校园欺凌心得体会10
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发生的对学生身体和精神造成伤害的侵害行为。校园欺凌的成因很多,比如有的同学性格内向、懦弱,缺乏自信心,容易忍气吞声,而有的同学则过分要强,性格孤傲,不听意见。校园欺凌对施暴者和受害者都有极大的危害。对施暴者来说,容易形成以强凌弱的暴力意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受害者来说,由于校园欺凌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受害人往往不敢报告,反复遭到勒索、敲诈和殴打,身心健康受到摧残,影响学习和生活。校园欺凌还会影响家长的工作和学校的正常秩序,甚至破坏社会的和谐和法律的尊严。
为了预防校园欺凌,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首先,我们要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及时化解同学间的矛盾。同时,我们要避免结交不良朋友,要学会合作交流,不要恣意妄为,遇事不能一味退缩。在外面的时候,我们要保持警惕,不要贪婪,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邀请。如果发现违法犯罪现象,要及时报告,不能姑息养奸。
当遭遇校园欺凌时,我们应该冷静面对,不要害怕,要斗智斗勇。如果敌人人多势众,我们可以委曲求全,但绝不忍气吞声。我们还可以诉诸法律,及时报告给公安部门。在平时,我们要遵纪守法,消除隐患,不要贪图小便宜,要有正义感。
最后,我们呼吁大家共同创建平安校园,强化学生的非欺凌情感和自我保护意识。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包容,解决问题时能够和平相处,遇到校园欺凌时能够冷静面对,机智应对。让我们一起说出口号:“拒绝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同时,我们也希望同学们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期手抄报,宣传拒绝校园暴力,构建和谐校园的主题。
预防校园欺凌心得体会11
校园欺凌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治理校园暴力的任务再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近年来,校园欺凌案例频频曝光,中小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屡屡发生,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在教育部发布治理通知的同时,重庆彭水一名初中生被同学持刀捅死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类似的校园暴力事件并非孤立的现象。一段视频显示,几名女生连续掌掴一名女生,事件一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公众的热议。湖南永州市道县政府通报称,这起掌掴女生事件是因为琐事引发,多名学生受到了处理。
据媒体统计,近年来中国的校园暴力事件呈现出频率增加、结果恶化、涉事人员低龄化的趋势。仅2015年,媒体报道了近百起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校园暴力事件,其中大部分发生在未成年学生之间。
校园欺凌的起因多种多样,包括欺凌者看对方不顺眼、觉得对方长得丑、怀疑对方和自己喜欢的异性走得太近,以及对方失误踩到自己等等。校园欺凌事件的背后存在着多种诱因,如家庭和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法制教育的薄弱、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以及对未成年人校园暴力行为的管教力度不够等。
治理校园暴力、预防校园欺凌问题已经成为国家议事日程的重要议题。然而,家长和学校并不能完全放心。我们必须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正确的法制素养和法制意识,让他们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维护校园的和谐环境。
最近,一段海南省琼海市“长坡中学打人”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据报道,该校还发生了一起学生打人事件。当地教育局召开紧急会议,提出了七项措施专项治理校园暴力。这起事件发生不到一个月,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就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
类似的事件屡屡发生,原本安宁的校园蒙上了阴影。对于曾经遭受校园欺凌的学生来说,校园再也不是他们向往的地方了。他们整日提心吊胆,无法安心学习。
被欺凌者可能会陷入抑郁,甚至产生自杀的想法;或者他们会将自己的情绪转移到比自己更弱的人身上,成为新一轮的欺凌者。
治理校园暴力和预防校园欺凌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提高法制意识,加强法制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校园回到宁静和谐的状态。
预防校园欺凌心得体会12
近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了广泛关注。从浙江庆元一年级男童被烟头烫到江西永新女生被同学扇打,再到河南信阳数百中学生群殴,这些令人震惊的事件不断冲击着舆论的眼球,也挑战着每个人的心理底线。
这让我想起了神经学家吉姆·发龙在一个视频中提到的内容,我觉得很有感触,所以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他在视频中说,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敌视心理、大脑损伤以及童年时期遭受身体摧残,这三个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暴力倾向。如果三个因素都具备,那这个人具有暴力倾向的可能性就很高。但如果只有其中一个或两个因素,那暴力倾向的可能性就会降低。通过对70个杀人狂的大脑扫描和基因分析,吉姆·发龙揭示了杀人凶手的遗传和环境问题。
暴力行为有很多类型,但通过对70个杀人狂的脑部检测,发现他们的大脑额眶部皮质受损。这个部位位于眼睛的上方和太阳穴的内侧,说明脑部结构和功能异常或受损会导致攻击暴力行为的出现。
此外,最关键的是暴力基因的控制。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20多个基因标记与人性格中的暴力倾向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MAO-A(单胺氧化酶)基因。
是否携带MAO-A基因与性别有很大关系,因为这个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上,所以人们只能从母亲那里获得。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变态杀手是男性,而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有暴力倾向或具有好斗性格。因为女性可以从父亲那里获得一个X染色体,再从母亲那里获得一个X染色体,这样可以稀释“暴力基因”。而男性只能从母亲那里获得一个X染色体。
然而,携带暴力基因并不一定会表现出暴力行为,因为暴力行为是大脑损伤、环境因素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人的暴力倾向甚至成为杀人凶手的原因,取决于脑损伤发生的时间和时机的掌握。理论上来说,一个人要到25岁时,大部分的额眶前皮层才能“成熟”。因此,要使MAO-A基因以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必须在相当早期,即青春期之前,身处在某种极度受创的环境中。这种创伤不是指生活中的一些压力,而是真实目睹或身处暴力之中。这是使镜像神经元系统运作的方式。换句话说,一个拥有暴力基因的人目睹越多的暴力事件,他变成变态杀手的可能性就越大。
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受到了额眶前皮质和颞叶的损伤,导致大脑中负责处理道德判断的机制无法发挥作用,那么他的变态行为往往会在八九岁时开始,比如纵火、骚扰其他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做出更严重的行为,比如强奸、杀人。而如果一个人在幼儿和青春期之间受到大脑损伤,因为此时大脑已经开始发育,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做出道德判断,也许可以在短期内控制自己。但MAO-A基因造成的犯罪冲动会一直影响他,最终他还是会解决这个冲动。
我们不难发现在世界上一些地方,如中东的巴勒斯坦、以色列以及非洲的一些地方,战争和暴力事件似乎从未停止,也无法停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地方持续不断地发生暴力,世世代代的人们在这种环境中长大,这使得他们的MAO-A基因更容易被激发,也使战争无法停止。
听完这些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后,我有一些感触和理解:
一个人从出生到二十几岁的成长过程是生理、心理成熟和社会化不断完善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家庭和社会对孩子行为的影响是导致攻击暴力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任何行为都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攻击暴力行为是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自然也离不开学习和模仿。
首先,父母是孩子早期的主要模仿对象,父母的暴力式教养方式是孩子产生攻击暴力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不和睦的家庭关系都与青少年的暴力行为有关。
其次,不良的社会交往也对青少年行为起着引诱和促进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体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媒体中的暴力内容为青少年提供了攻击性榜样,减弱了他们对攻击行为的控制力,使他们对幻想和现实产生曲解,增加了对攻击行为的容忍程度,鼓励了攻击行为。近年来,电子游戏、网络游戏甚至暴力音乐都成为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
最后,心理学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对70名暴力犯罪者进行调查发现,他们与对照组有明显的人格特征差异,如多疑、固执、缺乏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情绪不稳定、紧张、喜欢寻找刺激但容易受挫折、缺乏自信和自尊、人际交往能力差等。这充分证明了攻击行为与个体的人格因素有关。特殊的人格特点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心理学基础,但并非所有具备这些特点的人都会产生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心理学基础为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但要产生攻击行为,还需要不良家庭、社会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