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心得体会
2024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汇总12篇
大小:482KB 3页 发布时间: 2024-02-27 10:18:02 13.12k 12.18k

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生活周围的事情往往十分关心,教师在选题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最渴望得到解决和关心的问题,并且这种问题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共性问题,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不同年级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选题应有所不同。例如,初一学生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是以学习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为核心的新环境适应问题;初二学生面对的心理问题与学习策略问题有关;到了初三变为升学压力和就业问题;高一学生又一次面临更为迥异的新环境适应问题;高二学生要面对学习压力与人际关系交往问题;高三学生面临考试焦虑和职业选择问题。

2、选题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其行为表现也会有所不同。同样是在中学阶段,随着年级的上升,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高中课堂氛围表现活跃程度明显不如初中。造成这种原因并不单单是学生上课不专心或其他原因,而更多的是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减少了那种表现自我的心理,多了些独立思考、静心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小学初中的课堂氛围更多体现在显像层面,高中课堂氛围更多体现在学生思想观念和心理感受等隐形层面。因此,在选题和设计时,我们需要做充分准备。

二、弄清心理辅导活动和主题班会的区别。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主题班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不能相互替代。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既有思想方面、品质方面、行为习惯方面及法制观念方面的原因,又往往还伴有心理方面的原因。主题班会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等教育,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从心理的角度切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心理卫生保健和心理训练。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主题班会可以互为补充,共同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和道德行为。

三、课题的选择应该考虑班级和学校管理的需要。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整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班级与学校整体管理的终极目标也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即时性目标和方式方法上的差异。

其次,班级和学校日常学生管理经常遇到的各种学生问题,有许多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到的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比如学生的厌学情绪、学习态度偏颇、学习动力不足、同学人际交往、各种问题行为等,这些本身都是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过程密不可分。或者也可以说是班级和学校日常管理关注的,是学生的整体的表面上的行为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关注现象背后的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过程倾向。但这并不影响两者所指向共同的问题。

四、形式要多样。游戏、绘图、角色扮演、小品、辩论赛、讨论、头脑风暴、问卷调查等。一个感人的故事,一条出人意料的新闻,一个惊心动魄的案例,一部来自学生生活场景的dv,一支打动心弦的乐曲,一串发人深省的数字,一组震撼人心的照片,一段诙谐风趣的动漫,一出自编自演的小品,一个经典的游戏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热身阶段的重要素材,只要它们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心灵、思绪、情感、注意力焦点,就能引导学生走向这一堂心理健康课的主题。

五、课题的选择应该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内容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的需要。教育部__年_月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是途径之一,并强调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倾向,应该理解为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操作层面存在的误区和倾向,而不是这些途径和方法指向的内容和目的存在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能当作语文、数学等文化课来学习,并以传统授课模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操作上要防止学科化倾向,但是在涉及的内容上和目标上必须体现出一种系统性和连贯性。《纲要》还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纲要》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主要内容,具体到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许多是相同的,是需要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六、参与要广泛。我们开展活动,要选择一些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覆盖面广的、有待逐步提高的教育点,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交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活动,踊跃发言,要全体参与,避免自卑、内向的学生由于不敢发言而隐瞒内心的真实感受。促使师生、生生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交流的活动中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或唤醒学生内心已有的经历和体验,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达到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例如,中职新学生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恋爱等问题,教师要从切身的问题设计话题,才能有更广泛的参与度,也才能帮助他们顺利渡过开学初期的适应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投入到职业教育的学习中。在设计问题时,要让学生有话想说,不吐不快,参与面要广。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主题的选择,应优先考虑学生当前的、实际的需要;其次再考虑班级和学校管理的需要;最后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内容在不同阶段不同侧重的需要。符合实际需要的主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好的主题,结合活动课的具体开展,才能收到理想的实际效果。

以上就是我对这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的一些心得体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把这些收获落实到自己的实践中,努力让学生发展成为身心健康的新个体。

2024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汇总6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并接受自己的存在。他们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不会对自己有过高或苛刻的期望和要求。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够做出现实的定位,因此总是对自己感到满意。同时,他们会努力发展自己的潜力,即使面对自己无法改变的缺陷,也能够安然接受。

相反,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缺乏自我认知,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他们所设定的目标和理想与现实相去甚远,他们会自责、自怨、自卑。他们总是要求自己完美无缺,但又无法做到,因此他们与自己无法和谐相处。这导致他们的心理状态无法平衡,无法摆脱心理危机的困扰。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自身内部环境具有稳定感,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各种形式。换句话说,无论遇到什么障碍和困难,他们的心理都不会失调,能够以适当的行为应对。这种稳定和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然而,要准确衡量一个人的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以下三个原则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正常:首先,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次,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最后,人格是个体长期生活经历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大多数现代大学生身上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是身心疲惫、紧张不安、心理冲突、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难以协调的矛盾等。这种心理障碍通常是短暂的,程度较轻,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轻。但也有个别情况下,心理障碍的持续时间长,程度较重,最终导致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的表现包括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等。行为方面的表现则包括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等。

心理素质是个体在心理方面相对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大学生的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所提供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和内化,才能渗透到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

大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必须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自主人格、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发展必须先从培养心理素质开始。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态是抵御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7、18岁至22、23岁之间,正处于青年期的中期。青年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问题,心理冲突和矛盾时有发生。例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如果这些冲突和矛盾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合理的解决,就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出现。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得成功,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和生活经验的缺乏使这些学生的心理变得脆弱,意志力不足,缺乏挫折承受能力。因此,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和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小挫折就足以让他们难以承受,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离校出走或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发生。

从环境因素来看,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们产生了时间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

种种因素导致大学生面临的困惑、迷惘、不安和紧张明显增加,社会变革给正在成长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强烈、更复杂。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不平衡状态。心理素质较差的人自然无法适应高速度、高科技和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因此,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学会自我调节,实现心理健康。具体来说,他们应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只有对学习充满兴趣,他们才能主动地投入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努力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此外,他们还应该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大学生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愉快开朗的心态,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他们应该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职业心理。他们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适应能力。

2024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汇总7

优秀的心理素质在大学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大学生,首先应该具备这种优良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够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时,心理不会失调,能够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它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依赖父母转向依靠自己。上大学前,他们对大学有着美好的幻想,认为大学生活像天堂一样美好奇妙。然而,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和生活环境让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已经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就业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才能在就业中取得成功。

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指的是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特征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认为,心理健康意味着对生活和学习抱有乐观的心态。拥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够很好地把握自己的情绪,妥善处理同学和师生之间的关系,积极融入集体,热爱并努力学习,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大学中仍然需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追求求职的欲望。学习是大学的主要任务,只有拥有学习兴趣,才能自觉地投入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努力汲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大赛,这不仅可以开发思维的多样性,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特别需要重视的是英语方面,现代社会英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可以说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之一,因此口语更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参加学生会、分团委等组织,既能丰富大学生活,又能锻炼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成为一个闪光点。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交。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生活,还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机会。大学生应该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也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训练,这样才能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具备思想品德、智力、体魄的储备,还要有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只有在搏击中,我们才能翱翔自如,走向成熟!

2024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汇总8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往往面对着各种心理压力。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之骄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首先,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次,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最后,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要保持心境的良好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