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于教师思想品德培训内容心得体会8篇模版范文,欢迎各位阅读和下载,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师思想品德培训内容心得体会1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的安排,我们作为四川省第二批省级骨干高中政治教师参加了为期三年的省级培训。这次培训由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承办。在这三年的学习中,我们要特别感谢四川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四川师范大学政治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以及四川师范大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他们为我们精心设计并安排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全面涵盖了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这些课程包括教育改革与素质构建、教师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中学政治课教学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比较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压力与情绪管理、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实践中必须解决的若干问题探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理论依据、中学教师如何做科研与写作、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与发展、两位老师的示范课、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的教学思考、政治课教师教学的专业化特征分析、政治课新课改教学建议以及关于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的思考等等。此外,每次集中学习还安排了学员之间和学员与指导老师之间的讨论和探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我们还有幸邀请到教育发达地区优秀学员为我们展示了优秀示范课,扩大了我们的思维和视野。
除了政治学院的专家教授,我们还邀请了来自新课程改革先行地区福建省的客座专家学者进行授课。整个培训期间,政治学院领导和老师都非常用心,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培训资源。
三年的培训转瞬即逝,回想起来,我们获得的收获远远超过了付出的辛苦。通常情况下,我们这些老师都非常忙于工作和生活,很少有时间坐下来读书和反思,更难得的是有机会聆听专家学者的讲课。因此,我们全班骨干老师都非常认真和专心地学习,每个人都记录了大量的听课笔记,并写下了很多读书心得和体会。作为来自凉山州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第一线的一名学员,我也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珍惜这个宝贵的机会。在整个培训期间,我从未缺课,认真参加了所有的活动,并按时完成了指导老师布置的作业。培训结束后,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了收获。
首先,通过聆听指导老师——专家教授们的精彩讲课和报告,我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中学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理论先于行动,观念决定实践。在几年前,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国家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那次培训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理论知识和教育科研能力,让我经常从较高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次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让我感觉回到了从前。那些专家、教授、大师们所讲述的最新课改理念、最前沿的理论信息、最精彩的论断以及来自新课程改革地区名师的实践经验,常常让我感动,让我思考,让我联想。我大量记录,积极吸收。作为来自偏远地区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我深深陶醉在这次培训的收获中。
其次,这次培训让我学到了许多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知识。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始于20__年。四川省的新课程改革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于20__年启动。高中阶段的新课程改革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四川省决定从20__年秋季开始。我们这次培训正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政治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为我们准备了许多关于新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和报告。这些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比较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实践中必须解决的若干问题探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理论依据》、《政治课新课改教学建议》以及《关于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的思考》等。这些专家学者对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报告和讲座,让我们享受了一场高品质的新课程改革盛宴,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使命。这对我们今后投身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和指导意义。
第三,政治学院的领导还特地安排了来自四川省教育发达地区的三位特级老师为我们展示了新课程的教法。仁寿一中的唐树林老师上了《价值规律的作用》,成都树德中学的吴金全老师上了《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郭开全老师上了《商品的价值量》。这三位老师都是用新课程改革的方法教授旧教材,以课本为载体,通过师生互动、活跃的课题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将知识生成而不是预设和灌输。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同时也让我们学到了一些教学经验,树立了新课程改革的信心。
第四,我们还有幸邀请到了来自新课程改革先行地区福建省的专家学者,面对面地传授他们的经验和教训。福建省教育研究所刘文川教授的《关于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的思考》阐述了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积极解决这些困难与矛盾。福建福州中学特级教师陈杰生的《政治课新课改教学建议》详细阐述了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包括课程改革的概况、福建省课改现状、高中课改的深层次矛盾、教学建议、新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新课程教学模式的衡量标准、师生互动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新课改复习备考建议等。这些专家学者的分享让我们受益匪浅,加深了我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
第五,我们这次参加省级高中政治骨干教师培训的老师来自全省各地各校的精英和骨干。大家一起听课、交流、探讨,不可避免地碰撞出许多思想火花和心得。每次集中培训,政治学院都安排了学员分小组进行座谈,交流教育教学心得,探讨教学问题,切磋教学技艺。这种方式非常有意义。大家坐在一起,将工作中的困惑、矛盾和感想都带到培训会上,进行交流,寻找答案,取得进步。我在整个培训期间撰写了许多教育心得的博客,这些灵感都来自于小组讨论和听专家学者的研究报告。
最后,我将培训中的收获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拓展了教育研究的空间。我还参加了凉山州教育系统的一系列教育科研活动,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培训即将结束,但愿我们在培训中结下的同学情、师生谊能够永存!但愿我们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理念、观点、经验和技艺能够为我们的事业插上腾飞的翅膀。遗憾的是,这样的培训时间太短暂了,机会也太有限了,特别是集中学习的时间安排不够充分,外出教育参观考察的安排也不够满意。因此,我非常希望教育部门能够将这样的培训推广开来,惠及每一位教师,并将这样的培训常态化,让我和我的同伴们都能够隔三岔五地接受这样的培训。
教师思想品德培训内容心得体会2
通过本学年的教育实践和政治思想品德的学习体会,我进一步了解到教师职业的神圣,使命的崇高,责任的重大。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本阶段政治学习的心得体会。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要具备无限的爱生之心。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实际行动落实到“教书育人”这一历史使命上去,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把本职工作做好,才能为培养更多的有素养的人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严格要求学生是教师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证,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如果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教学的灵魂。教师在授课中的情感以及伴随而发的语言,不仅能激活学生听课的情绪,而且能增强说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其次,对待学生要温和、微笑、多赞扬。微笑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热忱、关心和爱护,是“爱”的一种表现。实践也证明,教师的微笑能够取得多方面的教育效应。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凡是教师寄予希望的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他们就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和对待自己。但如果被教师冷淡或厌恶的学生,则势必走向反面。
第三,要以情动心,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情通才能理达,情不通则理不达。如果教师不讲情,就会把课讲得干巴巴、枯燥无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一位心理学家曾说,青少年的心灵像一架多弦琴,其中有一根弦是和音,只要触动它,其他弦就会一起振动,发生共鸣,协奏起来产生美妙的音乐。
第四,更新育人观念,引导学生把做人放在首位。只有学生的文明习惯形成了,精神面貌改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做人的问题解决好了,学生自然会有求知的渴望和内驱力。
第五,更新教育方法,让人人获得成功。面对后进的学生,老师要关心和爱护,要将其视为一种教育资源来开发和利用。从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入手,实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获得成功的满足,取得不断进取的力量。
最后,我们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自我修养。一学期来,我们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吃苦,不懈努力,争做模范,发扬了奉献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践行诚信教育,终身学习的要求。相信教育的明天会更好!
教师思想品德培训内容心得体会3
不知从何时起,思想品德课程在“马列主义的灌输中”走过了一段路程,思想品德课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地位不高——小副科,形象不佳——枯燥无味,流于说教。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情况呢?或许是因为过去的教材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学生关心的问题不能通过政治课得到解决;教材的编写也不够人性化,总有点居高临下的味道。针对这些问题,新课改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入手,从身边事引理论,寓理论于实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启迪和教育。作为新课标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如何应对新课改,让思想品德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有所改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解读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
1、人文性在政治课中充分体现
在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政治课的政治性,忽视了政治课的“人文性”,政治课给人们一种只能讲政治的感觉,使初中政治课教学缺少了人情味,远离初中生的生活,严重地影响了初中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众观世界各国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美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则十分重视“人文性”和“渗透性”教育。它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没有政治课的名称,也没有强调政治性,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效果好,而且富有人情味,学生容易接受。新课程标准以更加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在继承和发扬旧课程标准强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特征之外,增强了“人文性”。强调初中思想品德课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这样就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使之成为一门受初中生欢迎的课程。
2、品德教育的力度加大了
初中生一般都是13~15岁的孩子,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做人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紧紧围绕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品德问题进行教育。以往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初中学生的品德教育明显不够,对初中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也较为薄弱,为了改变初中学生品德教育薄弱的状况,新课程标准根据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需要,加大了品德教育的力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课程标准将中学生在中学阶段打好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根本任务;第二,新课程标准充实了道德教育特别是公德教育的内容;第三,新课程标准将初中思想政治的名称改为“思想品德”;第四,将小学生思想品德课与中学生思想品德课作为一个整体,高度重视中学思想品德课与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衔接。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程,现改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课打破了原来的一些框框,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进行建构。通过该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公民与个人品德、公民与社会公德、公民与家庭美德、公民与社会法德、公民与社会责任。公民权利与义务等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在道德教育方面,新课程标准新增和突出了下列内容:(1)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2)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事情做起,实现人生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3)理解自尊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4)知道每个行为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5)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6)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做人的基本要求,了解社会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7)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与人为善;(8)知道人在人格、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9)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宽容和尊重,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10)懂得以平等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11)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平等意识;(12)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3.高度重视初中生逐步扩展生活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正任务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切入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学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取得效果的一条“红线”。只有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心理健康,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思想品德课教学才会因此而变得“有用”和“有效”。在以往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与初中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在一些有关初中思想政治课的调查中,学生反映不喜欢思想政治课,认为思想政治课离他们的生活较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新课程标准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该课程建构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新课程标准调整了一些与青春期成长关系不怎么密切的内容。如删去了“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将它放到《历史》或《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去,不仅优化了课程结构,而且将宝贵的时间集中到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去。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整合作用
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信、行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新课程标准在旧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心理健康方面新增加和突出了以下教学内容:(1)了解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2)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3)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4)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消极作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5)了解教育工作特点,积极与教师迸化,发展有益的兴趣爱好,提高生活适应和自我管理能力;(9)学习在社会交往中养成谦让。合作和共享等有益于别人和社会的亲社会行为;(10)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能够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11)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压力,提高心理承受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二、在教材编排上体现了五个新
1、教材观念新。
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以学生的成长规律作为依据,选取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典型事例作为主要素材,选取学科知识中最具教育价值的内容加以渗透和整合,使学生能够得到切合身心发展需要的教育和引导,有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诸方面都能够获得均衡发展,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2、教材结构体系新。
从“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出发,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按生活逻辑与科学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和社会等关系,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知识,统筹设计教材体系结构,注重不同内容的相互渗透、螺旋上升,使思想品德课程成为一个立体的、开放的、发展的教育体系。
3、教材的呈现方式新。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创建一种全新的德育教材的呈现方式。每册书分为若干单元,单元下面设课,每课书都设计“探究园”、“心灵导航”、“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四个板块,每个板块具有特定的功能,但都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