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四个题,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有什么规律。
规律:第一个因数的整数部分与第二个因数的小数部分不变,第一个因数的小数部分与第二个因数的整数部分有变化而且数位相同。因数有几位数,积的整数部分就有几个2,小数部分就有几个;
1,再根据规律试着写出后两题的积。
2、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12题。
利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规律: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是9的几倍,积的整数部分就有5个几,小数部分万分位是O,其余的数都是9的那个倍数。
3、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规律,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得数,最后用计算器验算。
(四)小结
师: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
1、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精确。
2、观察得到规律,不用计算器也能很快得出结果。
(五)作业布置
一、先用计算器计算前面3题,仔细观察,再试着写出后面的得数。(保留6位小数)
1÷7=2÷7=
3÷7=4÷7=
5÷7=6÷7=
二、根据规律不计算直接写得数。
5×5=25
15×15=225
25×25=625
35×35=
45×45=
55×55=
六、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2、引入“平均数”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