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即将作为山东选调生的一员,投入到基层工作当中,为我的家乡奉献我的余生,开启新的征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我期待着在多年以后,能和在座的各位老师,同学,再次聚首华师,相信那时的各位毕业生们,必将以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成就宏大的理想人生。
最后,真诚感谢信息管理学院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对我们的殷切关心和悉心教导。
相处虽短、涌泉终生,授课有限,获益无穷。
再次祝愿全体老师身体健康、桃李满园,祝愿各位毕业生前途似锦、鹏程万里,祝愿信息管理学院再展宏图,更创辉煌。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硕士毕业生代表发言演讲稿篇3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毕业的钟声已然敲响,停靠在中山大学站的列车马上就要驶离站台,坐在列车里的我们百感交集,那些千言万语、那些还未来得及诉说的话都有可能变为沉默而忘却。
因此,我很感谢,也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分享毕业一刻的感受。
从考研踏入中大校门那天起,我就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时常感觉到自己距离优秀学生的距离。
这些让我仰望的同学们,始终成为了我努力追赶的对象,但到毕业这一刻,我才发觉自己距离他们的步点仍然还很远。
所以,难得到了毕业今天,就让我们偷偷放下学术这个话题吧。
这当然是开了个小玩笑,但却也展示了中山大学中文人独特的气质,那就是不管学术成就的高低,学术天赋的差距,我们都浸润了独属于中大中人文的文化传统。
我渐渐才明白,无论往后的岁月如何变迁,这种由温情与敬意、勇气与担当筑成的气质,将引领我们走出一条人生的康庄大道。
温情与敬意,来源于一种中文人朴实的情感共鸣。
同学间,因了相近的兴趣与爱好,被命运圈定到了一起,来自不同地域、带着不同的个性,在磨合、碰撞、理解、体谅与互助中,结成了同路人。
在分别以后,除了淡淡的哀伤,酝酿起的却是反复吟唱着超过千年的友谊之情,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到穆旦“我珍重的友谊,是一件艺术品,被我从时间的浪沙中无意拾得,挂在匆忙奔驰的生活驿车上,有时几乎随风飘去,但并未失落。
”师生间的感情,同样有中文人的不沾不滞一尘不染。
可以是理智的欣赏,一种伯乐与千里马相识相知的快意;也可以是心灵的交融,就像《命若琴弦》里的老瞎子对小瞎子那种发自内心高度责任感的关爱。
无论如何,关于中文人的师生情谊没有半点功利与贪心,而只有关爱与奉献。
古人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现在应改为“一日为师,终生为友”。
但是我最担心的是,这些温情与敬意会被未来生活的浮沉所淹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惑,如果说二三十年前的学生是在无选择中迷茫,那么当下的我们则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两难:坚持理想,生活窘迫;迁就现实,又与理想渐行渐远。
在走向未知的新舞台,前程似锦、灿烂光明的祝福背后更多的肯定是困惑与波折,在学校里就像在家里一样,可以安心读书,有老师和同学的照顾,而外面的世界,却暗流涌动、疾风暴雨,我们会变得胆战心惊、时刻睁大眼睛。
幸好有中大人该有的勇气与担当保护着我们,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在岭南大学怀士堂发表《在广州岭南学生欢迎会的演说》,对青年学生们说:“古今人物之名望的高大,不是在他所做的官大,是在他所做的事业成功。
如果一件事业能够成功,便能够享大名。
所以我劝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在演讲的最后,孙中山更是着重做了强调:“我贡献诸君的,就是要诸君立志,要有国民的大志气,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家变成富强。
”中山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正是“天下为公”的牺牲精神。
这是我们在困惑的当下,在剧变的时代,面向混沌不明的将来,能够保留勇气去摸索与前行。
中山大学中文系用这样的气质文化熏陶了它的学子,超越了学术外的人格魅力成为了这趟列车永恒的铁轨。
离开了站台的我们,搭乘着它前往不同的目的地,但铁轨与站台间的联系永不终止,就像我们和中文系的距离一样。
最后,让我们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本次演讲的结尾,并与所有毕业生共勉,“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谨记中大中文人的气质,也去做事和发光吧!
硕士毕业生代表发言演讲稿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友、来宾,亲爱的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