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社会逐步转型、竞争不断加剧的新时期,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社会适应诸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心理问题现象频繁发生,心理障碍人数不断增长,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难题,引起了高校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加强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1.实施高校心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兼顾知识、能力、人格三者的和谐发展,是当代社会提倡的全面成才观,也是当代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根据这一理念,帮助大学生构筑起以物质支撑、精神支撑、社会支撑作为重要支柱的人生大厦,将会成为当代高校的历史使命。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既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又展现了现代化教育的特色。因此,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举措。
2.实施高校心理教育是和谐发展的现实需求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心理的和谐发展是其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大学生只有心理健康,才可能正确认识现实状况,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勇于克服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关系到智力活动的效率,有助于身体健康与美育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大学生和谐发展的人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3.实施高校心理教育是开发潜能的必要途径
人的潜能开发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积淀:一方面是亿万年来人类生命演化的遗传素质,另一方面是千百万年来人类社会实践的精神财富。遗传素质是先天产生,生而具有的;而精神财富是后天学习才可能拥有的。教育使得后人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无法简而化之地内含于普通教学之中。根据当代智力观点,人的智力由多种智力因素组合而成,每个人的智力之所以不同是多种智力因素组合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大学生的潜能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关键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提供必要的指导方式,使大学生认识自我智力结构和掌握对应的开发手段。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理论诉求
1.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
人本主义心理学实现了西方心理学史上的重大突破,无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都做出了独特的历史性贡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创新,应该突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人性的乐观阐释和人的潜能与价值开发。
2.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兴起丰富了创新大学生心理教育模式的精神资源。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不重视唯一性与普适性,而关注具体性与历史性,主张差异性与多元性。教育目标秉承异质性标准,主张塑造创新能力与批判能力。
3.积极心理学思想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将传统只关注生命问题的修复转向为同时建立美好的生命品质,充分开发人类潜在的幸福能力。基于积极心理学思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对大学生健康积极的性格、气质与能力进行培养,不断提升大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
三、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
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遵循全方位的系统原则、理论结合实践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1.全方位的系统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紧密协同自身系统的诸要素,并与高校其他教育系统以及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形成彼此合作、优势互补的关系。
2.理论结合实践原则
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分析具体的教学过程,总结心理辅导的过程,运用相关的理论指导实践活动,积极发现问题,不断分析问题,勇于解决问题。
3.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校教师应该尊重大学生的想法,理解大学生的理念,维护大学生对教学的自由发言权,与大学生平等对话。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发展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情感品质、完善大学生的个体性和社会性诸方面为其基本内容。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
1.转变高校心理教育理念
将重心从治疗性向预防性转变,扩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对象,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充分体现出来。
2.健全高校心理教育队伍
建设由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学院、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高校心理教育队伍,实现自上而下的联系和互动。
3.创新高校心理教育载体
通过校园广播、校报、校园网络等多种途径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营造高校心理教育环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涉足大学生的学习空间和生活空间,营造全方位的心理教育环境,使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感受来自心灵的关爱,获得有益的咨询与援助。
总而言之,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当代高校教育的迫切需求。通过转变心理教育理念、健全心理教育队伍、创新心理教育载体、营造心理教育环境等有效路径,可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论文3000字7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首先,在教育内容上,两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教育、主旋律教育、三观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在于完善人格塑造,通过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追求自己的理想,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是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如何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并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进行调适。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学生性格塑造,培养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当今的生活。虽然心理健康教育的政治倾向没有那么强烈,但在内容上也涉及一些思想和发展问题的咨询与指导。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还能通过间接的方式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进行教育与指导,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可以观察到思想政治方面的良性变化。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具有互补作用。从心理、思想和行为的关系来看,心理状态的健康与稳定能够促进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的基础,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具有很好的帮助。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德育水平,使其形成鲜明的思想觉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但学生的良好思想政治品质的提高也会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相反地,虽然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但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有助于学生较快地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是必要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作用。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支持。目前,大学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能力,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却不够重视。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借助心理活动的调节,才能更有效地完成道德内化所需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扩充。以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只注重学生对自然、社会和国家的认识,对学生自身的认识和正确生活方式的培养关注不够。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不稳定的时期,其社会心理问题也变得严重,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种心理变动往往受到思想方面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发挥出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使思想教育目标更容易实现,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