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演讲致辞
心理健康现状的论文6篇
大小:482.14KB 4页 发布时间: 2024-03-22 16:27:57 18.93k 17.25k

初中生处理发育高峰期,身高体重剧增,性开始成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使得许多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孩子了。但是青少年身体成熟速度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性,同性别和不同性别之间都存着差异。

除了学生生理变化这一时期也是青少年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意味着即将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是心理“断乳”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内心精神生活充满矛盾冲突,处在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稳的状态中,有着名目繁多的心理矛盾。如渴望独立与仍旧依赖的矛盾;理想与实现的矛盾;自卑与自傲的矛盾;性成熟与性心理的矛盾;心理闭锁与渴望理解的矛盾等等。诸多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若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三、农村青少年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由于农村初青少年有着家庭环境、年龄特征、个性心理的不同,所以培养初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共同努力,探索培养初青少年现代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更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塑造学生美丽的心灵。

(一)社会方面的应对策略

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与社会上不良风气、内容不健康的大众传媒、良莠难分的网络侵蚀有密切关系。学校与家庭都是在社区之中的,由于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在形成阶段,很不稳固,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出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现象。所以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大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或法规,采取一定强制手段来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如大力规范网吧经营,减少学生受网络侵害。进一步打击不健康的书籍,音像制品流入社会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等。再则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另外可以通过聘请心理医生来校开辅导课或是请公安干警来上法制课等方式,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学校方面的应对策略

1、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既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又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途径,也是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如果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异常表现能送去一个眼神,宽容学生暂时的不足,减少学生被老师批评的焦虑,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放下心理顾虑,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如我所任班级的小胡同学,是个厌学,怕学,逃学,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对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他毫不在乎,迟到旷课无时不有,打架,抽烟打牌无所不在,有时还上网。一次,他又和同学打架,并且他被打伤了。这时我没有责骂他,而是立刻把他送到医务室,敷好药后,我请他到我房间里,我没有讽刺他,歧视他,而像母亲对待生病的孩子一样亲近他,和风细雨地开导他,和他促膝谈心,讲道理,指出打架的危害,要求他认真改正,鼓励他努力学习。从而这位学生改掉了不良习气,学习用功了,在2003年还考上了大学。

2、组织有益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身心得到必要的放松

通常,学生心理有压抑,往往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支持和理解,也希望通过一些活动来实现心理活动的迁移。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有心理负担的学生要积极疏导,帮助他们分析心理负担的原因,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心理负担以及不顺心的烦琐之事,树立战胜不健康心理的自信心,走出郁闷的误区。

3、 学校开设交流信箱,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青少年所处的特殊阶段,决定了他们内心的矛盾性与冲突性。这种矛盾与冲突若长期得不到解决或发泄,就会导致心理疾病,为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还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心理问题咨询信箱”,鼓励学生把心头的困惑说出来,向老师咨询,以寻求解答。由于此项活动绝对保密,很受学生欢迎。因为这使他们有了自己情感的发泄地,即使得不到相应的指导,把烦恼说出来,也仿佛甩掉了一个大包袱,在老师的指导下,使自己的困惑得到解答,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家庭教育方面的策略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因而,家长能否及时有效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显得非常重要。

1、首先家长应该多与学校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思想、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等状况。孩子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每个孩子总想将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新知识向家长炫耀向亲友诉说,但由于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家长工作的繁忙和工作压力的增加,使家长与孩子进行交流、勾通的时间减少,质量下降,孩子只好通过其他途径和方法与他人进行交流或是花大量时间与电视、电脑等进行单向交流,即使有疑问或是想表白也只能“望而止语”,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亦不断加大,形成了所谓的“代沟”。“代沟”使得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一旦形成“代沟”,就很难通过孩子和家长本身予以消除,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家长也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各种培训,多学一点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有关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

2、家长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树立正确地培养观,对孩子的期望值要符合实际。家长要爱之有度,要热情耐心,要鼓励帮助,要严格要求。切忌用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口气来教训孩子。应放下家长的架子,尊重和理解孩子,多与孩子进行一些平等的心灵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当孩子向你倾诉他(她)的内心感受时,应耐心倾听,并给予劝慰和鼓励,尽力帮助孩子化解心理矛盾。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培养人才观,正确估量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爱好,为他(她)的发展和成长确立一个科学的可行的目标,切不可给孩子提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目标过高,脱离实际,孩子无法实现,会加重孩子的精神负担,并使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酿成悲剧。2xx年金华四青少年徐力杀母事件便是明证。

3、家长自己应成为子女的楷模。孩子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家长,家长的道德品质、行为准则、言谈举止、兴趣爱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这就要求家长时时、事事、处处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做出表率,以自己高雅的情操和文明的的言行熏陶孩子,用榜样和人格的力量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总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广深入,农村教育愈发得到重视,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青少年优异的心理品质,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这不是一项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程,但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

心理健康现状的论文5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阶段的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他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研究、调查,阐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强调了健康的体质教育,并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素质的具体措施,以适应当前学校教育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体育

一、前言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等院校连续多年的扩招,现阶段的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与以往不同,大学生再也不是社会中的天之骄子,而成为了普通人的一员。然而,大学生生活在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他们在心理上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各种问题,导致了大量负面新闻的出现。因此,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必须成为一个健康、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这里所说的健康并不仅指身体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病态和病态,而是个体在集体、精神、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健全和完好状态”。

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人的体质,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同时,人们逐渐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是人们根据需要自我选择的一种活动,通过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休闲时间为目的。在体育锻炼中,人们要不断克服身体的不适,在竞争中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增强集体荣誉感,学会团结协作等等。这不仅仅是对体能的锻炼,更是对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锻炼。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普遍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包括兰州城市学院各院系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90多名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男女大学生,80多名较少或不参与体育锻炼的男女大学生,以及近5年来兰州城市学院毕业的50多名学生。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

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的一部分,心理健康的发展必须以身体的正常发展为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进身体的正常、健康发展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治疗轻度到中度情绪沮丧的方法,可以较好地缓解或治疗学生的心理问题,比个体心理治疗和集体心理治疗等方法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通过与爱好体育锻炼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并与不爱好或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爱好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大多数都具有健全的性格,如大胆、泼辣、自信、不怕挫折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功能,不仅在注意力、记忆力、反应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方面提高,还可以使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减少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的智力功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样的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后,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受到所在单位的欢迎,并且能够很快取得成绩,脱颖而出。

通过对普通院系学生、体育专项运动员,以及毕业生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人们参与体育锻炼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包括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性的需要。

从生理方面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出于身体健康、促进身体活动、增强体力和耐力、促使动作机敏、解除疲劳、保持良好睡眠等方面的需要。

从心理方面来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可以调节情绪、掌握技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上进心、强化注意力、锤炼意志力,使自己的性格变得开朗,并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从社会性的需要来看,许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扩大社交面、结交新朋友、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能力,以及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度和广泛意义上的分析,可以总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们的普遍需求为:(1)增进健康的需求;(2)追求运动带来的快乐、振奋和放松感;(3)在运动情境中获得友谊和社会交往的机会;(4)作为工作和学习活动的补偿和调整,以转换和调整情绪;(5)展示体能和技巧,满足追求成就和自我需求等;(6)了解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的认知需求。

2.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经过汇总、筛选、归纳和辩证分析,发现坚持体育锻炼可以使锻炼者身体强健、精力充沛,因此,体育锻炼对改善人的身体形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身体形象是指人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身体形象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身体自尊主要包括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研究表明,54%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体重不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身高,低估自己的体重。此外,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出现身体形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