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教育才能有高度。
有一个公式:“理论学习+对经验的反思=成长”。
没有理论武装的反思必定是缺乏深度的、低效的,甚至可能是‘瞎琢磨’。
把教学与教研结合起来。
积极提倡并推动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记录日常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日积月累,不仅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而且有利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学校已与第二教育网签约,同时也开辟家长学校网络,新的微机即将到来。
通过博客和家长沟通,我把自己教学中的做法、感受及时写下来,家长看过以后更增加了一份理解,工作开展起来更顺畅。
班级学生也经常登录你的博客,你也常写一些随笔文字,学生也会从老师的*勤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爱上写作。
写博客的时间长了,写作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写博以后,积累了日常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这些教育教学反思给我们带来思考的习惯,这两年我已经发表了好几篇论文了。
我希望在座的各位组长能带动组内的老师在课余时间积极开博写博,从中受益。
(2)组长应该是业务尖子。
我们拿什么资本当组长?不是凭借年龄大一点、教龄长一点。
组长应该是组内业务的“权威”,在本学科领域内教研组长是本校的“领衔人物”。
所以工作的*质要求我们业务精湛。
从这点上讲,组长不仅是学生的老师,他还是教师的教师,他要和教师共同成长,他要负责听课、评课、督导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他要能从较高的角度俯瞰教师的教学实践。
这就决定了组长要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那样:“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唯有此,我们的组长这个没有权力的“官”,才能在组内“威风八面”,才能靠智慧点燃智慧,才能引领起你的教研来!
(3)树立正确的质量关(新泰市教研室每学期组织的抽考,就是对我们教学质量的检测,要引起重视)
a.要在精细化管理上要质量
我认为教研组的工作方式是: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奖惩分明。
全体教职工各负其责,分工明确,人人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配合默契。
工作步骤是要从小处入手,要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
要制定计划,逐步推进。
第一步是完善各项制度,从教研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可*作*强的制度。
制度从网上一找一大推,但可不可行,适不适合学校实际,必须重新审视,逐条核对。
第二步是制定出可*作*强的评比细则,否则制度就成了一纸空文,管看不管用。
第三步是重过程管理落实每一细节,这是精细化管理的关键。
如上课讲的例题难度,如上课的要求,如布置练习多少、每次考试试卷有什么优缺点、如何改进等等都可以进行研究。
总之,在教研组管理中,在教学中要想细、做细,认真落实要求,研究课堂教学,向教学要质量要效益,
b.要在创新上要质量
从新课改来说,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以来,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新举措已经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教师们也在随着课程所建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教师难以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科学课程的教材编排体系;课程资源不足;科学课程内容的广博*、多样*和综合*对教师的要求比以往任何课程改革都高。
因此,实施课堂教学时不管新老教师都觉得困难较大,甚至一下子难以适应新课程要求,尤其是一些年龄稍大一些教师,多年来形成的一套适应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方法,要改显得比较难。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创新-从学校实际情况来说,学校大,教师多,教师组成成分复杂,能力水平差距悬殊,教研组大小不一,当前教研组存在“教”多“研”少、教研活动浮于表面的现象。
教研组活动往往停留在布置常规工作、听课与评课等简单的工作层面等。
都需要改进,需要深化。
怎样改进?怎样深化?创新。
如听评课,新的东西就很多,如课堂观察,如同课异构,主题研讨,这些都需要去思考,去研究。
教研组的活动、建设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发展,有质量。
(4).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