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看入伏日期都是根据黄历来的,其实入伏日期也可以自己算出来哦,那么你知道入伏日期是怎么算出来的吗?入伏的日期以什么为依据吗?赶紧跟着小编学起来吧。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即为夏至,通常在每年公历的6月20或21或22日。
到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为初伏。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可得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日期。
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的日期,等到了第3个庚日便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每年的庚日都不是固定的,因此每年的入伏日期也不相同。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
初伏:是从夏至日后数到第3个庚日为初伏。
中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
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
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例如2017入伏的计算方法:
2017年夏至在6月21日,当天是丁酉年(鸡年)、丙午月、己卯日。
根据黄历显示2017年夏至后第一个庚日是6月22日(庚辰),第二个庚日是7月2日(庚寅),第三个庚日是7月12日(庚子)。
因此计算出2017年从7月12日入伏(夏至三庚入伏);中伏第四个庚日(庚戌日)从7月22日开始,8月11日是第五个庚日( 庚午日)结束,中伏20天;末伏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11日( 庚午日)开始到第二个庚日8月21日(庚辰日)为止,共计10天,三伏天一共40天,在8月21日出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