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荃半岛旅游区位于云南大理市洱海东岸正对大理古城,旅游区占地面积24.6公顷,三面环水,是原天镜阁景区发展而来的景区,包括观音阁、太子阁、八仙楼、天镜阁、罗荃塔罗荃寺石骡子等景点。和大理古城遥遥相望,是观赏苍洱大观的最佳位置。
罗荃寺以人命名,1200多年寺名未变,这在大理地区可谓绝无仅有。南诏时期,这里因罗荃建寺而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僧众八百居八大寺院,盛极一时。据名人笔记载,罗荃寺与崇圣寺、无为寺、华藏寺并称为四大寺。当时的罗荃寺专门精诸秘法,司诸法事。南诏、大理国时期,罗荃寺一直是极有影响的密宗佛寺。后来在明永乐年初失火被焚。其后,罗荃寺经历了两次大的重修,第一次在康熙年间,第二次在20世纪30年代,但修复的规模亦远不如前,只有大殿和南厢房,在文革中遭到了严重破坏。1992年,当地村民功德集资修复了大殿和寺门。现在修复的罗荃寺仅是一个大殿,供奉着三世佛和迦南菩萨及罗荃祖师。
世事如幻,沧海桑田,现在修复的罗荃寺和原来相比,也许已面目全非,但寺名千名不改。罗圈也因时代变迁形象走样,从功名显赫的南诏国师到大理的法海,任凭世人传扬。
现在的罗荃塔为二O一O年恢复重修,保留了原塔“四方密檐”、“无顶”两个重要特点,圆形基座含“外圆内方”之意,塔总高42.9M,圆形基座直径23M,高6M,塔身6.6×6.6M,高36.9M,共16级檐口,塔身内共12层,层高3.2M左右,内装有电梯和两排楼梯,可直通塔顶。
塔建于什么年代,为什么无顶,这是罗荃塔的两个“迷”。
原塔于1966年7月被毁,塔砖上有模印梵文经咒和“辛末岁造”的无年号铭文砖。恢复重建时是在原址上重修的。按“辛末岁造”这一重要信息,经过查证应该是公元791年,这一年是751年天宝之战后的第40年,也是南诏国都城从大釐(今喜洲)迁至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附近)的第四年。三年后即公元794年,南诏即公开与唐和好,举行“苍山会盟”。
从另一记载“罗荃法师96岁无疾坐化”往前推40年,即天宝之战时罗荃法师约56岁,正是得力之时也是相吻合的。
罗荃塔无顶,传说被造塔师傅将塔头打到“塔村”(白语塔头之意)去了。这是传说,可信度有问题。且未封顶或地震塔顶掉落的可能性也不大,极有可能是龙卷风将“金属塔顶”卷到“塔村”去了。
这两个迷还有待人们进一步考证、确认。登顶亲身感受一番将会有不一样的奇妙感觉!
历史上洱海有四大名阁,海东天镜阁最负盛名,也是唯一得以重修的一阁,其规模之宏伟、建造之精妙,不愧为洱海第一阁。
原天镜阁始建于宋大理国时期,原天镜阁和观音阁处于同一寺院,作为观音阁的面楼,建在极其雄峙险峻的悬崖上,三面临水,因有“山环吞海,澄然如镜”的状丽景观烘托而得名“天镜”。登上天镜阁,玉洱银苍尽收眼底。有一联云:“逸峰斜插水中东是水西是水;杰阁遥临天外上有天下有天”。元代著有《云南志略》的李京曾写有《天镜阁》诗云:槛外千峰插海波,芙蓉双塔玉嵯峨。银山殿阁天中见,黑水帆墙镜里过。
现在的天镜阁于公元1996年恢复重修,阁高25.6M,共五层,为走马转阁歇山式建筑,飞檐斗拱,翘角凌空,极其雄伟。虽无临海之奇险,但阁高廊阔,登高远眺的视野更为宽广。登上天镜阁,如同登上航母之指挥塔,可极目上下两关。纵览苍洱,尽得雄峰秀水之妙。还可东观洱海日出、金梭烟云,南迎下关风至、海阁风涛,西看苍山画屏、凤眼生辉,北极上关花开、秋水映月。
史载天镜阁、观音阁为一蘭若(寺院),天镜阁是观音阁的面楼,而观音阁则是天镜阁的后宫,始建于晋天福四年,即公元939年。阁内供奉观音,当地百姓称之为“南海观音”。过去交通不便,罗荃古渡是联系洱海两岸的主要通道,但是这里风大浪急,常有海难发生,在此建阁加上阁前的“天灯”,实有航标作用。
惜世事沧桑,累遭兵焚、虽多次重修,到五十年代初观音阁、天镜阁均已荡然无存。直到八十年代初才由赵氏女牵头筹措资金,得以恢复重修。重修后的观音阁建筑别具一格,被同济大学教授美国贝聿铭建筑设计事务所环境及园林艺术顾问陈从周编入《中国园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