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英伦文化扎实地生根于此,新大陆的拓荒精神又孕育了澳大利亚人积极奔放的豪情,而每年不断涌入的新移民们以及他们席卷而来的各民族文化更赋予了这个城市多样、包容和开放的新文化。
在墨尔本的留学生们给这个城市取了一个更贴切它的发音的昵称“猫本”,这个俏皮的带着网络文化的爱称,在我眼中却更能展示这个古老城市丰富而与时俱进的内涵,正是那来自英伦的优雅气质与新兴大陆的年轻活力之间的相互撞击和胶着,而形成了一种猫的气质,猫,它蹑足前行,保守谨慎,秉承着昔日美好的贵族品质;它轻盈欢快,行云流水,又飞扬着现代驿动的青春热力;慵懒、从容、时尚而富有朝气,这就是墨尔本这个城市的风格。
很多人喜欢更加现代的悉尼,觉得墨尔本充其量是个乡绅,这个倒也没什么不对,悉尼是艳惊四座的一刹那,墨尔本是灯火阑珊处的回味,无穷无尽。
市中心的起点:一个年轻的广场和一个古老火车站的传奇
和世界所有大都市一样,墨尔本市中心就是一个小棋盘,棋子儿们都住在城外的社区里。简单地说横街五六条,竖街七八行,外加一条亚拉河,就构成了墨尔本CBD。
我愿意把弗林德火车站(Flinders Street Station)和联邦广场(Federal Square)作为墨尔本市区的起点,因为从这里北行是熙攘的城中闹市,南邻是亚拉河两岸商区,而且这里也是所有郊外进城的火车站终点。
一个交通枢纽的火车站和一个空落落的广场,有看头吗。有还是没有,都在于你的心境。
如果你不是急匆匆地赶着进城,可以在联邦广场的红地砖上稍坐片刻,这时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这样一副景象,左边街对面黄色的弗林德火车站,正面街对面褐色的圣保罗大教堂,右边是奇形怪状的粉蓝灰相间的联邦广场,两个一百多年的庄重的老家伙,对着一个火星撞地球般的00后小屁孩,而且它们仨还同是墨尔本重量级的建筑标志,有人心里不服吗,只有身后的亚拉河轻轻偷笑着缓缓而过。
宏伟的弗林德火车站站在你对面,你看或不看,都完全无法忽视它那街头一直延伸到街尾的明黄,泛着银光的圆顶、高大的巴洛克拱门和那一排大钟,十九世纪下半叶始,“I’ll meet you under the clocks。(大钟下不见不散)”这排大钟便成了墨尔本人相约的“老地方”,其实,除了那标志性的建筑,更多的时候,这排钟的意义是人们一边等待,一边可以愤愤地算计着对方迟到的时间。见过世面的某些人兴许会觉得这个火车站似曾相识,于是怀疑抄了英国伦敦的圣潘克勒斯火车站(St Pancras Raiway Station),又怀疑抄了印度孟买的贾特拉帕蒂·希瓦吉火车站(Chhatrapati Shivaji),其实这个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也不必去追究谁抄谁,都曾是大不列颠的子民,有类似的建筑无非都和殖民时代有关。
倒是那个联邦广场,是美还是丑,相当地有争议。据说联邦广场是设计师Peter Davidson和Donald Bates设计最成功的作品。因为自2002年建成至今,这个杂乱无章的几何形建筑就拿奖拿到手软,比如, 2003年英国FX国际室内设计奖,2003年迪拜建筑和城市空间都市设计奖,2003年澳大利亚皇家建筑师协会最佳城市设计奖和最佳室内设计奖,2003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皇家建筑师协会勋章等诸多奖项以及2005年亚太地区最佳公共建筑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