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基尔达(St. Kilda)海滨,墨尔本电车11路的终点站,从墨尔本建市以来,就是它的后花园了。
在周末,五六点中刚刚是“预热”时间。
6点的阳光洒在灯塔和棕榈树上。
如果仅仅是打开世界地图,会觉得国土面积排名世界第6的澳大利亚,貌似并没有怎么“大”。这是因为投影的时候把南北两极放大了。实际上澳大利亚竖跨30个纬度,横跨3个时区。墨尔本在南纬37度50分,与太原到赤道的距离一样远,虽有东澳暖流从悉尼下来,但到了塔斯马尼亚岛就向东拐了。因此墨尔本不光因为“咆哮西风带”而“一天有四季”,冬天也是冷的,房间里都有暖气(而不是空调!)。
快7点了,出现了成群结队出来过周末的年轻人。
这时海滩上也热闹起来。
夕阳下,也是跑步和其他体育运动的好时机。
墨尔本位于东10区,与悉尼同一时区,但有几乎1个小时的时差――是的,虽然人们粗暴地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但每个时区的紧东头和紧西头,还是有明显的时差的。不光是经度会影响“时间感”,纬度也会。尤其在夏天,离赤道越远,日照时间就越长(太阳高度角则是越接近南北回归线越高),直到极地的“日不落”。拿北半球来说,太阳从东北升起,兜到南边,再兜到西北,南半球则是从东南兜到北边,再兜到西南。
金色的阳光,拖了很长的时间,依然没有退去。
结果就是,墨尔本夏天的日落非常非常的晚,大致要快到晚上10点,才能彻底地黑下来。每逢周末,人们都会在吃完晚饭后成群结队地向郊外进发,去冲浪、钓鱼、野营等等。
墨尔本的城市位于一座天然的海湾(菲利普湾)中,只有一个出入口Portsea,海湾面积非常大,是个天然良港,同时,也经常风平浪静,不起波澜。因此,海湾东岸的圣基尔达、Carrum Towns,Frankston,Mornington等等小镇,都是观日落的最佳地点。
从圣基尔达看墨尔本市区。
澳洲人少,城市也少,因此出了城,就是旷野。虽然有的有点小吧,比如圣基尔达这边,却也是保护区,保护的是一种看起来很荒凉的多肉灌木。灌木丛中有一条自行车道,一些椅子,只有最简单的规划设计,然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海水也变成了粉橙色。
今天风平浪静,我们可以等待“绿光”的出现了。
风平浪静,大气透明度很好,而西边又几乎没有什么云的时候,可以等待“绿光”。在太阳完全落下去的前一分钟,如果用长焦镜头,可以拍到太阳的轮廓围上了一圈绿色的镶边。如果是用肉眼或者广角镜头,会觉得刹那之间太阳“变绿了”。
绿光之前,飞来了一群海鸥。
每次绿光,太阳的绿色都不太一样,有时候偏黄,有时候偏绿,这取决于当时的大气。当太阳靠近地平线时,阳光几乎呈水平方向穿过大气层,引起了色散,红光最先落下地平线下,随后消失的是橙光和黄光,地平线上还留有绿、青、蓝、紫四色,但青、蓝、紫光波波长较短,在大气层尘埃中变得很弱,只有比较强的绿光能到达肉眼,并且变得格外夺目,尘埃越少,绿得越鲜艳。
重点来了。虽然有光污染,天空变成了粉紫色,但是还能看到清晰的船底座和南十字座――以及,模模糊糊的,它们所在的那半条银河。
北京要靠山,上海要靠人烟稀少的滴水湖,而在澳大利亚,则完全不需要这么麻烦。下面是灰绿色的灌木,之后是粉色的灯光,紫色的天空,颜色搭配得好不真实。
回到网前,人依然不少,但有了种寥落的感觉。
当太阳完全落下之后,夜生活才算开始。酒吧、俱乐部,纷纷进入了“噪音”状态,还有喝得兴起的中学小男生过来勾肩搭背求跳舞或者看电影。在我年轻的时候,我还曾觉得这是“魅力”的象征,后来发现,这是欧洲人审美的“恶趣味”,用人话讲,就是我“适合嫁老外”――丑呗。
灯火通明的游艇俱乐部。
探照灯可以营造出“声色犬马”的感觉,可惜我还不熟练。
美国不是这种审美,要更广东而不是更蒙古一些,因为毕竟他们接触到的第一群人不是贵族,而是偷渡的。我本来以为,澳大利亚的“口味”会偏美国一些,谁曾想不是的。可是看着那些只有自己年纪一半大的小P孩,现在只觉得可笑,轰又轰不走,怎么办?还是本地土著给了个好的建议,用老太太的口气说,“孩咋(用son,其次选child,不要用kid),我没准比你妈年纪都大……”这样他们就像看到老妖怪一样,一哄而散喽!
圣基尔达的市内则是一派欢乐(念折腾)的气氛。周五晚上,11路车是通宵的,但周六不行,因为周日是他们下一周的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