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与人沟通」的特质,已成为全球顶尖企业征才的重要指标,而爸妈要如何才能让孩子具备这项特质呢?从把握孩子的语言黄金关键期开始!研究指出语言发展较快的孩子,在未来与人互动的关系及学习状况上,都能够有较好的表现。不过语言能力并非是种本能,除了需要透过开发、引导,才能够逐渐累积养成外,更与爸妈育儿时的一举一动息息相关⋯⋯
从期待孩子开口叫「爸爸」、「妈妈」,孩子的语言发展便成为大人关注孩子成长的焦点,但却迟迟等不到孩子开口。这也让许多爸妈在育儿的过程中,时常在内心冒出「几岁才是训练孩子说话的时机?」、「何时学会说话才是正常发展的表现?」⋯⋯等疑虑,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无法确定自己的孩子是「大鸡晚啼」或是陷于「语言迟缓」的困境中。尽管孩子的语言发展有一定的脉络可循,但实际上每个孩子在发展语言的过程、快慢都不一致,然而造成孩子语言发展缓慢的原因究竟是为何呢?就儿童语言开发师柯佩岑的观察,先不论病理性所导致的语言迟缓问题(如:自闭症、唐氏症⋯⋯等),造成孩子语言发展缓慢的原因,绝大部分都与爸妈育儿时的教养息息相关。
当孩子尚未有语言沟通能力前,大多都是以哭声、吵闹表达自己的需求,像是肚子饿时就大哭、想睡觉时就不断地吵闹⋯⋯等,此时爸妈便会透过孩子的生理作息及情绪反应,臆测孩子可能需要被满足的需求为何。适度地暸解自己的孩子,对于亲子关系发展是有益处的,但若是成为凡事都帮孩子想得太周到的超人父母,反而会阻碍孩子的「再进化」!这是由于孩子的能力会随着时间成长,而逐渐具备并且慢慢累积起来,此时他们的沟通模式也会渐渐转换,像是从声音(哭、吵闹)、肢体(比手画脚)转变为简单的口语沟通方式表达。因此若孩子到了必须转换沟通模式的阶段,但凡事还是以简单的肢体、哭闹就能够被满足时,他们便不会想要转变沟通模式(如口语表达),此时便会陷入不开口说话的窘境。建议爸妈在育儿的过程中,要随着孩子的成长变化适度调整沟通模式。像是当孩子明明能以口语沟通的方式说明需求,但却习惯以肢体或哭闹作为主要表达的手段时,爸妈可暂时假装不理解并反问孩子:「可以告诉我,你需要什么吗?」或是「你需要的是水还是苹果?」的选择式问句,让孩子学习并尝试以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
现代父母对于孩子的需求通常是有求必应,并且会尽全力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因此家中的地板总是布满着玩不玩的玩具,而孩子总是独自埋首在玩具堆中玩乐,只要觉得小汽车不好玩,便自行更换机器人,但爸妈或许该留意这样的玩乐模式,长期下来则有很大的可能,使孩子失去与人相处互动的能力。在疼爱及满足孩子的过程中势必要衡量一个界限,完全的满足并不见得对孩子是最好的,这是由于当孩子的物质与需求,总是无须透过表达而被满足时,他们便丧失了开口表达及互动相处的机会。建议爸妈尤其以物质需求来说,别一次满足孩子太多的诉求。以玩具过多的例子来说,在玩乐时我们只需给予孩子一种玩具,剩下的就将它们摆置高处或是收纳进安全的橱柜中,当孩子玩腻了手中的玩具时,他们内心就会萌生出换另一个玩具的想法及需求,此时便会激发孩子以不同的表达方式,设法告诉爸妈他们内心的渴求是什么,而有需求就会有沟通,进而让孩子与人产生互动相处的机会。
手机、平板俨然成为现代爸妈哄骗哭闹孩子的最佳利器,只要孩子不大哭大闹,手机、平板想玩多久都没关系。经研究指出当亲子间的沟通及互动的机会过少,孩子的语言发展也较容易陷入缓慢的状态之中。无论是为了哄骗孩子不再哭闹,或是没有时间陪伴孩子,都不适合透过给予手机、平板的方式,来取代亲子间的互动相处,如此的作法长期下来,除了导致孩子日后的口语表达能力低落外,在人际关系互动的发展上更会造成停滞。由于人类是社交动物,绝非从手机、平板的单向互动中能被满足,而是透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产生双向的交流中,才能够满足精神及心灵上的需求。建议爸妈减少孩子与手机、平板接触的时间,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孩子的睡前时间,与他们一同念个睡前故事或是互相分享彼此一整天的生活⋯⋯等活动,除了能够让亲子关系升温外,也能够藉由这样的亲子互动,帮助孩子的语言发展顺利。
现代社会以双薪家庭居多,因此许多爸妈只关注于孩子有无吃饱穿暖,甚至只要身体健康就好,而忽略亲子间该存有互动及沟通的重要性,进而导致整个育儿过程中,孩子所能吸收到的文化刺激较少,进而导致孩子到了该说话的阶段,却一字也说不出口的状况,这样的情况尤以爸妈工作皆为忙碌,或是双亲长期不在家而托顾于长辈的隔代教养家庭来得较高。
由于孩子的语言能力需要透过培养词汇量及认知学习而来,而这必须倚赖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进而产生文化刺激。因此当爸妈过于忙碌而忽略亲子间的互动时,孩子便无过多的机会及时间进行认知及学习,进而导致语言能力发展较为缓慢的状况发生。
由于能力是被开发出来的,因此当婴儿开始进入玩声音的阶段,爸妈对于他们发出的声音无立即产生互动及回馈时,孩子自然就会对于发出声音的意愿及动机下降,而这更会导致日后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表现声音(如:控制舌头、嘴唇、脸颊,或透过口腔间的动作发出声音⋯⋯等),甚至影响到日后对于语言的表达及理解能力,长期下来更会让孩子在人际与学习上产生障碍。
建议爸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他们的生理状态(是否吃饱、有无生病⋯⋯等)外,也必须建立一个双向的互动、沟通机制,因为要有沟通才会衍生互动,而语言能力是需要培养,而非与生俱来的本能。
在国外有许多相关研究证实,当幼儿从小生长在双语、三语,甚至是N种语言的家庭中,这些孩子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此部分只讨论非病理性的孩童)是毫无问题,由于语言的理解可以透过听觉、肢体、观察而明白,但是语言表达能力则不同。因此对于生长在双语(或多种语言)家庭的孩子而言,在3岁后的语言表达才是语言出现障碍的阶段。对双语(或多种语言)家庭的孩子来说,由于1岁前并非有稳定的母语基础,因此在语言学习的阶段来说,都是透过肢体或是单词、单音,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但到3岁之后孩子必须转换以句子的方式进行表达时,此时便会因为不同语言的文法问题(如:中文与英文的文法逻辑不同),导致语言表达能力出现障碍。这是由于在幼儿的大脑中,他们还不到能够理解语法使用的规则及逻辑,因此当幼儿吸收太多不同语言表达的语法时,一旦要透过句子的方式表达时,他们便开始困惑自己到底该以何种语法表达,进而导致孩子的语言表达发展较为缓慢。
其实爸妈不需要太过担心,这样的状况其实是正常的,一般来说生长在多语家庭生长的孩子,到了5、6岁阶段后语言表达的问题就会慢慢解除,甚至能以不同的语言进行表达,因为此时他们的大脑已拥有将不同语言进行分化的能力。但如果真要避免多语环境,导致孩子在语言表达上出现障碍,建议爸妈在面对孩子的互动及教养上要先取得共识,如制定共同的语言(英文与中文间二择一),如此一来在引导、开发孩子的语言过程中也会比较顺畅。
当孩子语言发展出现较缓慢的情况时,爸妈的脸上除了担忧外更带着一丝焦虑。其实爸妈先不用太过担心,所谓的语言迟缓指得是孩子的语言理解(如:对于人际沟通间的理解、对于语言的使用)及表达(如:说话时的清晰度、句子的长度),与同年龄的孩子相较下来得较落后及缓慢。不过语言迟缓并非是永久性(以非病理性而言),只要改变亲子间相处的模式,并接受合适的语言开发及练习,多数的孩子都能够顺利摆脱语言迟缓的状态。
除了避免NG的育儿方式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外,在对的时间以正确的方法,开发孩子的语言能力更是另一项关键,不过什么阶段才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刻呢?幼儿的语言发展从出生就已经开始,建议在孩子尚未满2岁前,爸妈可透过亲子间的大量互动及引导,吸引并激发孩子发声及尝试开口的兴趣及动机。由于沟通能力是语言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先培养沟通互动,才会进一步衍生出口语、文字及肢体⋯⋯等表达能力。因此从出生到1.5岁约540天的关键日子里,爸妈应该与孩子如何进行沟通及引导呢?特别针对孩子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整理出4阶段语言开发的关键要点提供给爸妈参考!
以刚出生的婴儿而言,他们虽然没有语言能力,但却已经拥有与人沟通的能力。在宝宝成长至6个月以前,他们主要与爸妈沟通的方式,就是透过哭声及肢体表达自己的情绪与需求。尽管此阶段的宝宝主要表达方式仅只能透过哭声,但哭声却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意义及需求。根据研究显示一个宝宝所发出的哭声种类,最多可细分出多达20种的含意及表达,像是肚子饿时的哭声,与尿布湿或身体不舒服的哭声,皆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面对此一阶段宝宝的沟通互动重点,建议可透过敏锐的观察、比对,进一步推敲宝宝不同哭声所表达的意义及需求。此外当宝宝发出哭声并非是上述的生理需求时,除了透过将宝宝抱起安抚外,我们更可以手轻拍宝宝并搭配语言的方式(如询问宝宝:「怎么了呢?」、「肚子饿所以哭哭吗?」⋯⋯等),藉由亲子间的语言沟通及肢体互动,增进宝宝的安全感。
随着婴儿成长至6个月后,爸妈便可以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观察到孩子开始会透过口腔间的动作练习,像是吐口水、玩声音的方式,发出像是「ㄉㄚ」「ㄌㄚ」「ㄅㄚ」⋯⋯等声音。提醒爸妈可别以为这只是孩子无意义地表达而置之不理,事实上这些都是孩子正在与您沟通、说话的方式。虽说这些声音(亦可称之为宝宝语)的出现并不带任何意义,甚至也令人难以理解,但它却是宝宝开口与您沟通的初阶语言,此外这个阶段更是开发孩子语言的关键期。因此鼓励爸妈,纵使听不懂宝宝在表达什么,我们还是能够与他们做互动,像是模仿宝宝发出的声音,或是像在与宝宝对话的方式,如「好哦!」、「原来是这样呀!」⋯⋯等响应,让宝宝在发出声音的过程中得到回馈,甚至觉得发出声音是有意义的,如此便能够再激发他们想发出更多不同声音,甚至未来开口说话的动机。
现在的孩子除了在饮食上有较多元的选择外,所摄取的营养也十分充足,因此许多宝宝约莫成长至8个月左右,便会开始发出「ㄅㄚㄅㄚ」、「ㄇㄚㄇㄚ」的声音,此时许多父母便会很欣喜地认为孩子学会说「爸爸」、「妈妈」。当孩子初步发出这些声音时,并不代表他们真的理解这些声音与意义的直接关联性,甚至有极大的可能是孩子玩声音而凑巧发出的,因此我们该透过什么样的方式,将孩子所发出的声音转变成为有意义的语言呢?
由于此阶段的宝宝(8个月至1岁前)已经能够对声音渐渐产生认知,建议除了对他们所发出的声音做出回应外(如:模仿及对话互动),在发出特定的声音时都能够做一些定义,辅助孩子对于语言上的认知。像是当孩子发出「爸爸」、「妈妈」⋯⋯等语音时,我们便可透过表情(如:开心的笑容)及动作(如:拥抱孩子或是用手指着自己),再一次向孩子复颂「爸爸」、「妈妈」的语音,在经由几次的尝试及练习后,在宝宝的小脑袋瓜里便会将声音所带出的互动及意义自动连接起来。透过这样的引导及方法,让他们意识到当自己发出类似「爸爸」的声音时,便会出现一个男人拥抱他/她;若是发出「妈妈」的声音时,便会出现一个女人开心地亲吻他/她,进而学习到语言所涵盖的认知意义。
在孩子发出的语音尚未透过引导的方式,被定义甚至是意义化以前,所发出的声音并不能称之为语言,而是一种「玩声音」的表现。不过当孩子成长至1岁半左右的期间,爸妈便可透过引导及互动的方式,将孩子所发出的语音赋予特定的意义,进而让孩子认知到声音及意义的关联。
由于语言开发所涵盖的范围,并非只泛指口说表达的部分,让孩子充分理解语言的含义,也是语言开发的重要环节之一。一般来说孩子在进行语言开发时,让他们先理解词汇的意义,比起要他们进行语言表达来得较佳。这是由于语言要达到能够表达及使用的境界前,势必对于单词要有足够的理解及累积才能够办到。
因此当孩子迈入此阶段时,爸妈对于孩子语言开发的重点,便可从认知日常生活的词汇量着手,建议此阶段至少要让孩子能够认知80至100个生活常见的词汇。提醒爸妈此时我们并不着重于孩子一定要会说,而是透过与孩子一同游戏(如:玩找找看)的方式,让孩子在听见如:眼睛在哪里?帮妈妈找出球球?⋯⋯等问句时,他们便能够用手指出或是拿取相对应的物件,或是每天推车带孩子至公园散步时,透过眼睛所见的景色及物件的指认(如:指着天空带孩子认识天空、指着鸟带孩子认识鸟⋯⋯),除了满足孩子对于事物的探索外,更能够透过这样的听觉输入,加深孩子对于词汇的累积及认知,进而提升他们对于语言的表达及使用。
孩子的语言发展除了透过不同阶段的引导互动外,难道没有其他的方式能够促进孩子的语言力吗?发展孩子的语言,除了亲子间的互动是语言发展的要素外,日常生活中宝宝的饮食、照护、习惯,以及陪伴孩子学语的态度,更对他们在语言发展上有着一定程度的关键影响力。
当孩子进入6~8个月阶段时,他们便开始会出现玩声音的举动。此时建议爸妈便能够试着以夸张的反应(如搞笑的表情)甚至是有趣及正向的态度(如鼓励孩子发出声音:你好棒哦!),响应孩子所发出的声音。如此一来孩子不但会觉得有趣外,更会认为自己所发出的声音是有意义的,因而促使他们发出更多的声音。当孩子试着发出(或玩)越多声音时,他们对于舌头(舌根音)、牙齿(齿槽音)、嘴唇(双唇音)、下颚以及脸颊肌肉的控制也会逐渐趋于稳定,而这些部位更是未来孩子很重要的发音器官。因此当孩子的口腔动作越熟练,所累积的发声及玩声音的经验越多时,对于他们日后的语言发展能力也就会越有帮助。此外当孩子年龄再大一点时,爸妈更可以扮家家酒(像是餐厅服务生及顾客)、一起玩积木⋯⋯等增加亲子间的互动,并透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在人际互动(如:一起合作)及语言表达(如:模拟点餐)上,多一些不同的练习机会。
当孩子进入副食品阶段时(约莫宝宝发展4个月的阶段时),我们便可以在不影响宝宝的健康,以及不发生过敏的状态下,让他们尝试接触不同的口感、味蕾的食材。从小就建立均衡饮食习惯的孩子,他们的语言发展能力比起挑食的孩子来说,相对来得稳定且快速。这是由于当孩子出现挑食状况时,有很大的可能是他们的口腔极为敏感,因此容易对不同种类的食材味道及口感,呈现不舒服的状态因而排斥,甚至只挑同一种食物进食。这样一来反而导致孩子的口感经验累积不够多,此时他们口腔内的感觉统合能力以及肌肉的控制,便无法获得适当的发展(如咀嚼、咬碎⋯⋯等动作),进而影响到后续的语言发展。建议爸妈可藉由多样化的饮食经验,像是不同材质、硬度、甚至是口感(冰、热)、味道(酸、甜、苦、辣)⋯⋯等食材,让他们的感官刺激更多元化、感觉输入也能更加丰富,除了促进宝宝的语言能力外,更可从小培养他们均衡饮食的好习惯。
宝宝的口腔卫生保健,从出生就是爸妈非常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千万别因为孩子还没有发齿,就随意忽视口腔清洁的重要性!从新生儿开始,爸妈便可以将手指套纱布,利用与孩子游戏的方式,轻轻地在孩子的齿槽上进行清洁按摩。这除了能够维持孩子的口腔清洁外,更可借此消除孩子口腔内的敏感度,更可对孩子日后学语时的口腔动作控制有所帮助。有些孩子的肌肉张力可能天生下来就稍嫌不足,除了时常会出现流口水的状况外,日后更会对语言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建议爸妈可利用孩子洗澡或洗脸的时刻,进行脸颊外侧的按摩或是轻压脸颊让肌肉得以纾缓,甚至平时亲子间可多以肢体互动的方式,促进孩子脸颊的肌肉发展。
当孩子成长至1岁后,建议爸妈可慢慢培养孩子对于阅读的习惯,不管是与孩子一同玩游戏书、有声书,或是一同阅读绘本,都是增进孩子语言能力不错的方式及选择。此时的「阅读」,并非是要孩子乖乖坐着看书,而是依循孩子不同的成长变化,透过阅读衍生出不同的亲子互动,促进孩子各阶段的语言学习能力。建议当亲子首次一同阅读时,我们只要让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及趣味,像是带着孩子一同翻书、抽拉书中的机关,让他们藉由有趣的阅读经验,进入阅读的世界即可。直到他们开始有初步的词汇认知,我们便能够透过书促进孩子的想像力发展外,更能够藉由阅读累积他们的词汇量及认知能力。像是透过书与孩子玩起指认游戏(如:狗狗在哪里?让孩子指出狗狗⋯⋯等游戏)。等到孩子进入能够表达句子的阶段时,爸妈便可以试着读出书中的句子,让孩子搭配书中的画面理解语言的表达。直到孩子成长至4、5岁的阶段时,我们便可与孩子一同阅读书中的故事内容,甚至引导孩子试着说出故事。由此我们可观察到,亲子间除了透过不同阶段的阅读互动增进彼此间的情谊外,更在无形之中培养出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面对牙牙学语阶段的孩子,爸妈请把自己当成是一名陪伴者,而非是指导者的角色,应以更开放的心与孩子一同玩乐、学习,因为养育及教导孩子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们应该以更活泼及多元的方式看待孩子的成长,把自己当成一名侦探,找出孩子与他人不同的优势能力。在育儿过程中只要发现到孩子的些微进步与不同时,更要不吝给予孩子正面的鼓励。此外在孩子学语的过程中切勿操之过急。由于语言发展并非与生俱来的本能,也绝非是能够速成的能力,而是需要透过亲子间长期的互动、累积所造就出来的能力,因此给予孩子多一些的耐心及时间进行累积,才是帮助他们学语时最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