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情绪低落或者发脾气时,有些妈妈的做法陷入了误区而不自知。宝宝感觉自己的情绪不被接纳,于是情绪变得更加糟糕。
误区一:喋喋不休地说教,反而会让宝宝产生逆反心理
面对宝宝的哭闹,很多妈妈并不理会宝宝真实的情绪表现,而是喋喋不休地对宝宝说教,也就是所谓的“讲道理”。
其实,1-2岁的宝宝根本听不进去这些道理。过多的说教反而会让宝宝产生叛逆与厌烦心理。与其喋喋不休,不如给宝宝一个温暖的怀抱更能让他平静下来。
比如宝宝因为玩具被抢而生气时,父母抱着他说:“我知道你想继续玩。”或“你害怕别人来抢,所以才推开他,是吗?”这样一来,宝宝感觉到自己被理解、被尊重,内心的“暴风雨”很容易变为“和风细雨”,不良情绪就会少很多。
误区二:无意识地责备,让宝宝很难从妈妈身上获得支持
当宝宝摔倒后爬起来哇哇大哭时,有些妈妈倒不生气,而是抱起宝宝一边安慰一边说:“你走路怎么那么不小心,自己还好意思哭。好了,别哭了!”也许妈妈说这句话并不太在意,但其实是对宝宝走路不小心摔倒的责备。长此以往,宝宝将很难在妈妈身上寻找依靠与支持。
正确做法是在安抚宝宝情绪的同时,告诉宝宝走路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误区三:随意贴标签,降低宝宝的自我价值
当宝宝和小朋友抢玩具,哭着向妈妈寻找帮助时,有些妈妈觉得没面子,虽然努力克制自己,不向宝宝发火,却忍不住说:“抢不赢就哭,你怎么那么没用?”重点提醒妈妈们,不管在什么时候,妈妈都不能对宝宝说这样的话。因为宝宝可能会认同自己“没用”,从而降低自我价值感。时间长了,宝宝遇到任何挫折,都会觉得无力。
正确做法是尊重宝宝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引导宝宝形成正确的物权意识。
比如宝宝的玩具被抢后,可以对他说:“那个小朋友和你一样,都很想玩滑板车,你愿意跟他轮流玩吗?”妈妈在安抚宝宝时,应避免使用“抢”等具有侵入性的词语,以免戳中宝宝内心的“痛点”,激化矛盾。
误区四:乾坤大挪移,压抑宝宝的坏情
生活中常常见到这种现象,宝宝哭闹时,妈妈赶紧说:“宝贝,只要你不哭,妈妈马上带你去游乐园玩。”妈妈以为宝宝不哭了,忘记了,就没事了。
实际上,宝宝虽然停止了哭泣,但情绪并没有得到疏导,而是压抑在了心理的某个角落处。
正确做法是就事论事,引导宝宝把内心的不满痛痛快快地说出来。
我们往往会发现,语言能力发展比较好的宝宝,情商往往比较高,这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更容易被理解和获得安慰。父母可以在宝宝受到挫折、生气、难过的时候,引导他们用语言而非肢体动作来表达情绪。
误区五:冷漠对待,让宝宝觉得被抛弃
有些妈妈能够接纳宝宝的坏情绪,不向宝宝发脾气,但只是抱着一种不予干涉的态度让宝宝自己去面对。比如对宝宝说:“你爱哭就哭个够吧,等哭够了再来找妈妈!”其实这样是一种“冷暴力”。当宝宝发泄坏情绪时,妈妈不去引导,而是冷漠对待,宝宝就会变得非常惶恐,好像进入了一个情绪的黑洞。长期以往,宝宝的情绪得不到释放,可能会尝试用语言或者是行动去伤害别人,或者伤害自己。
正确做法是妈妈应该陪同宝宝一起去面对不良情绪。 比如,妈妈可以先将宝宝抱到一个安静的环境,告诉宝宝:“你想哭就哭吧,没关系,妈妈会在旁边陪着你。”等宝宝平静下来,再引导宝宝说出心里的不痛快,陪同宝宝一起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