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多为单个至多个红色甚至蓝紫色斑疹、丘疹或者结节,严重时会出现水疱、坏死、溃疡,甚至继发感染。
冻疮好发于耳部、鼻部、面颊、足跟、手指和足趾远端,有时大腿、小腿和臀部可见深在性冻疮。患者常感觉皮肤冰冷、麻木、活动困难,伴有瘙痒感,灼热感或疼痛感。
它是由于气候寒冷、环境潮湿等因素引起局部皮肤产生的一种异常炎症反应。
冻疮的复发率很高,往往“一年生冻疮,年年生冻疮”,很大程度上跟体质有关。中医认为,冻疮患者大多属于阳虚体质,在寒冷季节,寒湿致邪,导致其气血运行不畅,凝滞脉络,久而久之肌肤便会失去养分,导致阴寒久伏于脉络。血液循环不好,末梢血液循环比较差,对寒冷的耐受能力差及运动少的人更容易发生冻疮,因此老人、妇女、儿童最易得。
冻疮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对于局部皮肤红肿痒痛热的轻度冻疮,只要将皮肤暖和起来,避免诱发加重因素,通常可以自行恢复。也可用3%碘酒局部涂擦并按摩,一日数次,效果较好,或用5%樟脑酒、松节油、辣椒酊(新鲜辣椒3~5只放在75%酒精或250克白酒内,密封7天即成)等涂擦患处并进行按摩。切忌采取火烤,热水烫等加热措施复温。
对于比较严重的冻疮,表现为局部起水泡,皮肤呈蓝黑色,知觉消失,建议及时到医院治疗。可通过口服和外用药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扩张血管进行治疗。如果冻疮破溃了,还需要使用一些抗感染的药物防止继发感染。除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也可用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病情恢复。冻疮一般需要2~3周自然恢复,用药1周左右,病情恢复后即可停药。
1、保持局部温暖 衣服、鞋袜要穿暖和。保暖后全身血管收缩功能好,可以抵御寒冷,从而预防冻疮的发生。
2、避免潮湿 因为潮湿的环境容易增加局部寒冷诱发冻疮的发生,保持局部皮肤干燥,可预防冻疮的发生。
3、适当吃防寒保暖食物 冬日吃一些温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辣椒、川椒、生姜、大蒜等,可以帮助御寒保暖,增强耐寒力。
4、坚持锻炼 常用冷水洗手、洗脸、洗脚,增强自身抗寒能力;每天数次搓手、耳朵等局部皮肤,每次数分钟至局部皮肤发热为止,用揉擦按摩的方法加强局部的摩擦及运动,以迅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5、使用中药外泡 可用当归、芍药、桂枝、细辛、甘草、木通、生姜、大枣,煮水外泡手足易患冻疮部位,可以防止冻疮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