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这三部经卦书统称为易经。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这十篇论文分别是:《彖》上下、《系辞》上下、《象》上下、《文言》、《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易:指变易、变化、不易、易简。
不易:是说变化的规则是不变的,譬如“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所描述的情况是不变的。又如四季不断运行变迁,但其春夏秋冬的顺序是不变的。
易简:则以易为时间,简为空间。易为乾卦,充满无穷的生命力,在时间中生生不已;简为坤卦,具有无限的包容力,在空间中完成一切。
变易、不易、易简三词是对《易经》的初步理解。宽泛的讲易经就是讲的宇宙,时间,空间的运行变化规则。
1、伏羲之易,为天地之易,是用来解释整个宇宙的;
2、文王之易,是圣人之易,是用来阐释万事万物的;
3、孔子之易,是人世之易,主要用来阐释人间之事的。
八卦是由阳爻与阴爻所组成三条横线,就构成了我们所见的基本八卦的图形。
乾:乾三连;坤:坤六断;震:震仰盂;艮:艮覆碗。
离:离中虚;坎:坎中满;兑:兑上缺;巽:巽下断。
我们看到的“先天八卦图”与“后天八卦图”,都是由这八卦所组成,只是排列位置不同而已。出现在易经书中的六十四卦。是由八经卦两两相重,就形成六十四卦,又称“重卦”,每卦有六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