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这三部经卦书统称为易经。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六十四卦,分为上经三十,下经三十四,并且可以分为三十二组。
每一组都是相连的两卦(如乾与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非覆即变”。“覆”是全卦由下而上整个翻过去,又称“综卦”;“变”是全卦六爻皆变(阳变阴,阴变阳),又称“错卦”。
每一卦的中间四爻还形成了两个“交互卦”,或皆称“互卦”。譬如谦卦()的交卦是震卦(九三、六四、六五),互卦是坎卦(六二、九三、六四)。于是一卦共有四个经卦(上下卦与交互卦),在解释每一爻的“时”与“位”方面皆可提供参考。
以乾卦为例,六爻皆阳,在读法上,由下而上要念成“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初,二,三,四,五,上”代表位置。“九”代表阳爻。
再以坤卦为例,由下而上读成“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六”代表阴爻。
九为阳爻,六为阴爻。
阳爻为奇数,主动,而九为动之极(一、三、五、七、九)。
阴爻为偶数,主静,而六居偶数之中,为静之极(二、四、六、八、十)。
六爻卦是由两个三爻卦所组成,所以有下卦(内卦)与上卦(外卦)之分。
这两卦合成的六爻,代表六个位置,其中以“二、五”为佳,因为它们居于下卦与上卦的中位。居中则前有屏障后有靠山,也表示言行适中,较为合理。
阳爻若在刚位(初、三、五),阴爻若在柔位(二、四、上),则较有利。这是“当位”的考虑。
乘承比应:“乘”是上对下,“承”是下对上,阳上阴下较为稳当。“比”是比邻,指邻近二爻的关系。“应”则是指下卦三爻与上卦三爻的对应位置,如“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若是一阴一阳则为正应,两者同为阴或同为阳,则是敌而不应。正应可以互相支持,较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