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7日,杭州九和路上的雍华府小区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小区里一个当爹的,因为儿子哭诉被小朋友欺负了,没有问清原委就冲上去对另外一个孩子连打了好几个耳光。为人父母自然眼中是孩子最重要,当听到自己宝贝被欺负自然是心疼,但是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要知道打人也是要负相关法律责任的。下面还是看看孩子被打家长怎么处理才正确?
2017年9月17日晚上7点不到,陈先生正在家里吃晚饭。饭吃了一半,8岁的儿子小陈抹着眼泪跑回家里,哭哭啼啼的。
“我在玩滑滑梯的时候,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我还被一个小朋友踢了一脚。”小陈说完又哭了,并摸了摸自己的后脑袋。陈先生赶紧带儿子到卫生间里清洗弄脏的衣服,其间,小陈还吐了一口很浓的痰,把家里人都吓了一跳。
看着受欺负的儿子无比心疼,陈先生无名火一下上来了。小陈告诉他,不记得那个人长什么样子,但是记得打他的小朋友,穿了件蓝白色条相间的衣服。
陈先生一个人下了楼,怒气冲冲地在小区里找儿子所说的小朋友。当他走到小区的小公园里,四处张望,发现了坐在秋千上的一对母子。
那对坐在秋千上的母子,是同住在小区里的何女士,以及何女士6岁的儿子小徐。当时,小徐穿着一件蓝白衣服,安静地坐在秋千上。
监控上可以看到,陈先生慢慢靠近小徐身边,然后毫无征兆地打了小朋友几个耳光,随后双手并用,连续挥打小朋友的脸。
打了几下,陈先生似乎气消了点,转身要走。这时何女士拉住了陈先生,双方很快厮打起来。陈先生试着甩开何女士,把她的手扭了一圈。何女士并未放弃,继续拉扯打了自己孩子的人不放。
何女士一直追到了陈先生家单元门口。陈先生把铁门一关,何女士也没了辙,赶紧跑回小公园,带着孩子去了保安室,并随后报了警。
彭埠派出所民警把陈先生带回了所里。
陈先生大学毕业,有一份正经工作。在民警面前,陈先生也没多辩解。他承认自己确实动了手。
就算孩子之间闹矛盾,你一个大男人,有必要这样殴打一个孩子吗?陈先生个子不高,戴着眼镜,看上去很斯文。他叹了口气说,自己真的很生气。
“好几次了,我儿子在小区里被别的小孩子欺负。以前孩子说被人欺负,我们跑下楼去找人,但没找到,要么就是找到人了,跟他们家长理论,别人道歉了,但没用,孩子还是被欺负。这次儿子告诉我欺负他的小朋友外貌体征,我看到楼下这个小孩子最符合了。我开始是想找家长理论的,但越想越气,就没说话,直接打了孩子巴掌。”
也就说,陈先生这次好不容易找到了“对手”,就成了他的发泄口,也不管理不理论,直接动了手。然而,这次到底是不是小徐打了小陈,两个孩子谁也说不清楚,孩子打架的现场也没有监控。目前,陈某已被彭埠派出所行政拘留13日并处罚款。
为人父母自然眼中是孩子最重要,当听到自己宝贝被欺负自然是心疼,但是这种过激做法是最不可取的,要知道打人也是要负相关法律责任的。下面还是看看孩子被打家长怎么处理才正确?
当看到心肝宝贝被打,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怒火,不要冲动地打回去。先上去制止对方打人行为,并检查孩子在争打过程中是否受到伤害;同时孩子被打后心里会感觉十分委屈,因此要及时安慰,引导孩子说出内心感受,平复TA的情绪。
当安慰好孩子的情绪后,可以开始询问打闹的原因,区分对方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如果是故意的,要求对方道歉;如果是不小心,则引导孩子们如何以友好的方式相处。
我们不能粗暴地教孩子打回去,但也不能一味退让,家长事后可教导孩子:以后再遇到类似被欺负的情况,可以大声呵斥欺负者:“不许打人!”或者大声呼喊,引起别人的注意,同时要躲开别人的推打,保护好自己。
我们不要把所有的冲突都理解为恶意欺负。幼儿间的冲突,多数都只是由于他们交往技巧贫乏所致。比如,一个四岁孩子的外交辞令或许就只有这两个:“我跟你是好朋友!”“我跟你不是好朋友!”
正常家庭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心中都没有那么多恶意。相反,他们在自由交往中,所发展出的种种规则和策略,往往都是互惠的、善意友好的。比如,他们通常不肯对其他小朋友做比较恶劣的攻击动作,因为他们不希望别人也如此对待自己,这其实就是最原始的、朴素的“恕道”。
幼儿间有冲突时,与其想我的孩子被欺负或孤立了,不如多鼓励孩子有积极主动的思路,多想想,他是否给游戏带来了新的玩法、他是否尊重了每个小朋友的意愿、他是否想出了让大家都能接受的共赢之策……鼓励孩子帮助支持别人,用好的做法带动大家,给团体带来友爱的氛围。总之,把孩子放在主动的位置上。
孩子之间发生一点争执或者动手推对方一下,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家长不要过分担心,甚至演变成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战斗。
遇到孩子被打的情况,家长不要去找那个打人的小孩打回来,这样的过激行为是最不可取的,也是错误的。
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打,可以找到对方的家长进行沟通,可以由对方家长来和打人的小朋友进行教育。
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当发生一些小的争吵和冲突时,让孩子自己学会解决,锻炼TA解决矛盾的能力。宝宝得到的锻炼机会越多,以后就会更加独立,对大人的依赖也越来越少。
这个问题并没有准确答案,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被打了之后教他打回去,可能会养成爱动手的习惯,而另外的家长则认为不还手孩子不仅受了委屈,还可能会形成一种软弱自卑心理,成为受气包,下次可能还会被其他孩子打。
其实孩子被打也许是一次同伴交往的体验过程,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会保护自己的机会,让他学会怎么下一次怎么做才不会被欺负。
在孩子被打后不能让孩子有那种睚眦必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想法,要让孩子明白不能懦弱的受人欺负,同时欺负人也不对,打人的行为是不对的,也不能解决问题,要知道以牙还牙,打回去很有可能会引发更大的战争,造成更大的伤害。但要让孩子知道,不还手,并不是软弱可欺,更不是懦弱,而是懂礼貌、懂谦让、懂得解决问题的行为。
孩子之间比打回去更好的方式是:“斥责、制止、躲避或寻求帮助”。
1、斥责是指严厉告诫对方,你这种打人的行为是不对的。
2、制止的方式可以是:告诉孩子,面对小朋友打过来的小巴掌时,不妨试一试迅速抓住对方的手,这样对方就不能动了,不能动就打不了人了,抓住对方手腕的同时要告诉这位小朋友:“你不能打人,打人不是好孩子”。
3、当无法制止时,为了避免更大的伤害,我们需要告诉孩子,躲避,离开现场或者寻求大人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