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4日晚,珠海的黄先生一家吃了从水产市场买回来的海鳗鱼后相继出现了上吐下泻的症状,原以为只是普通的急性肠胃炎结果医生告诉他们是雪卡毒素中毒!这种毒素比河豚还要强100倍,严重可能致死,鱼应该是日常生活中家家都会吃,但是谁也没想到吃鱼也会中毒吧,而一般来说吃鱼中毒是因为它含有雪卡毒素,因此要了解雪卡毒素中毒的症状有哪些,以防万一还把将其当作其他的病症。
2017年9月24日下午,黄先生在珠海广富市场买了一条海鳗鱼,当晚家庭聚餐就把这条鱼吃掉了。结果没过多久,就有人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
黄先生说,除了不吃鱼的小儿子,妻子、两个女儿、两名亲戚都中了招,被送到珠海市人民医院。妻子因为吃了大块鱼腩,情况最为严重,目前在重症监护室观察。
经医生检查,黄先生一家并不是患了急性肠胃炎,而是误食一种罕见的毒素——雪卡毒素。雪卡毒素主要分布于鱼的头、内脏、生殖器官,尤以内脏中含量为高,不易被胃酸破坏,高温加热或冷冻均不能破坏雪卡毒素的毒性。
珠海市食品药品监督局总监黄建恩表示,“这是个偶发的事件,并不是所有的海鳗都有雪卡毒素,大家要吃这种野生的深海鱼,吃的个体不要太大,尽量不要超过2公斤以上的这种,因为深海大鱼会有风险。”
9月25日,食药监部门发布提醒,呼吁市民尽量避免食用包括野生海鳗等大型珊瑚礁鱼类,以免因雪卡毒素而导致中毒。
食药监局部门介绍,大型珊瑚礁鱼类易聚集雪卡毒素,一旦食用后引起严重食物中毒,会出现口腔麻木、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主要为水样便)以及知觉麻痹或运动麻痹。而沿海地区常出现由于进食野生海鱼(珊瑚鱼为主)引起雪卡毒素中毒的事件,波及人数较多,全球每年发生的雪卡毒素中毒人数达5万人之多。
食药监部门表示,市民近期尽量不要购买易聚集雪卡毒素的鱼类,各餐饮单位切实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立即排查风险隐患并暂停销售,防止食物中毒发生。一旦发生疑似食物中毒症状,要立即到附近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就诊。
鱼应该是日常生活中家家都会吃,而且在我们看来鱼是很有营养的食物,但是谁也没想到吃鱼也会中毒吧,而一般来说吃鱼中毒是因为它含有雪卡毒素,因此要了解雪卡毒素中毒的症状有哪些,以防万一还把将其当作其他的病症。
雪卡毒素的名字来源于雪卡鱼类,是20 世纪60年代由夏威夷大学教授Scgeuer首次从毒鱼中发现的。该毒素曾从400多种鱼中分离得到过,但其真正来源是一种双鞭藻岗比毒甲藻。
雪卡毒素是一种脂溶性高醚类物质,毒性非常强,比河豚毒素强100倍,是已知的危害性较严重的赤潮生物毒素之一,无色无味,脂溶性,不溶于水,耐热,不易被胃酸破坏。
雪卡毒素是一种海洋藻类毒素,由有毒藻类产生。生活在珊瑚礁周围海域的许多原本无毒的鱼类摄入这类有毒藻类或其他浮游生物,造成雪卡毒素在鱼体内蓄积,并可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体积越大的鱼类,聚集的毒素越多。主要分布于鱼的头、内脏、生殖器官,尤以内脏中含量为高。
50%的人吃食雪卡鱼后12 h~14 h后会发生,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这些症状与其他的食物中毒症状极为相似,有时与神经症状同时出现;
包括手指和脚趾尖的麻木,局部皮肤瘙痒和出汗。感觉紊乱或对寒冷刺激的温度感觉“倒转”(即触摸到凉物体感觉热,触摸到热物体感觉凉);
包括血压过低,心搏徐缓或心动过速,严重者会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瘫痪;
即身体失衡,缺乏协调性,幻觉,精神消沉和恶梦等;
包括寒冷,盗汗,眩晕,头痛,刺痛感,灼热感,干冰感,点击感。
注意:雪卡毒素中毒症状的严重程度,表现和持续时间取决于毒素摄入量,毒素成分和个体的敏感性,即毒性越高、摄入量越大,中毒症状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
雪卡毒素属神经毒素,不易被胃酸破坏,不会被高温分解,故烹煮过程并不能除去毒素。雪卡毒素按毒性程度可分为4级:
1、猛毒,摄入有毒鱼肉200 g即能致死;
2、强毒,产生严重的运动神经麻痹,不能站立;
3、轻毒,产生轻度知觉或运动麻痹;
4、微毒,症状轻或不显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