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在学站、学走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垫脚尖的情形,尤其是在2岁之前,这是因为他们正在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走路姿势,大多是属于生理性的,但若在3~5岁后宝宝还是持续出现垫脚尖的状况,就有可能是病理性的原因,就需要带宝宝到医院去给医生做检查。那么,先不论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的因素,为什么宝宝会踮起脚尖走路呢?
有些学者认为,宝宝还不会扶着站或扶着走时,就使用学步车,会让孩子的走路姿势受到影响,这是因为学步车只要稍稍的一垫一蹬就可以移动车子,以至于孩子会学会垫脚尖走路的方式;长短脚的孩子,会因为要配合长的那只脚,而在走路时短的那只脚会出现垫脚尖的动作,来达到平衡;宝宝因为敏感而有触觉上的防御,像是双脚碰到冰冷的地板,就会出现垫脚尖的动作,这些都是生理性的原因。病理性的原因为,感觉统合失调的宝宝,他的前庭、本体觉、触觉的整合会有问题,孩子为了寻求前庭的摇晃刺激,会选择较不稳的垫脚尖方式来行走,用以达到前庭刺激的满足,甚至有些孩子喜欢不同关节的压力感,会藉由垫脚尖走路来寻求本体觉的刺激。研究指出,有20﹪自闭症的小孩会出现垫脚尖的情况就是与感觉统合失调有关系。最后就是神经肌肉系统的异常,这个情况最为严重,有可能因为脑性麻痹、部分先天性疾病导致垫脚尖的习惯,研究显示,这也是孩子发展障碍早期的征兆之一。
父母可观察宝宝垫脚尖走路的频率,来判断是否为异常现象。宝宝有时若用垫脚尖方式走路,有时又可恢复成正常走路状态,像是一走路就垫脚、站立不动时会把脚跟踩平、蹲着的时候也能蹲好,就属正常现象。孩子在4岁之后的运动协调性才会渐趋成熟,在此之前走路走不稳都可不用过度担心。大部分在婴童阶段的孩子,「垫脚尖」会于满两岁时消失不见,若到4、5岁时都还没有改善,那么就有可能为异常。一般这种异常最怕是先天性后脚筋的问题或者其他的足部异常,但这类问题通常会在孩子还不会走路时就会有其他异状出现,像是脚的活动、穿鞋都可能会发现不寻常的地方。
宝宝在治疗垫脚尖姿势的同时,一定要先个别处理宝宝的疾病,再来配合进行复健为佳。某些退化性的疾病问题,会越来越恶化,所以一定要先行处理,否则一直在做复健,只是本末倒置。
虽说宝宝的垫脚尖多于2岁前发生,但还有有3~4岁的幼童仍然会垫脚尖走路,若给医生检查过后都正常,其实就不用太担心,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纪、有了一定的体重就能双脚踩平正常走路。父母若发现孩子又在垫脚尖走路,也可反复提醒孩子双脚要踩平,或者给他一些「好处」,像是「若你乖乖地双脚踩平走路,就给你看15分钟的玩玩具」之类的,让他愿意慢慢地矫正成正常的走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