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今天,把普洱茶断代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号级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期间的国营大厂印级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春秋战国时代’”,已经不会有太多的异议。
而我们今天要聚焦的,是九十年代中后期,这段国营大厂正值改革阵痛、印级茶已经强弩之末,但下一个时代趋势还不甚明朗的时期。
当然,在一二十年后的今天回首来看,这段“黎明前的黑暗”中,其实也早就有人“点起星星之火”,并在21世纪初最终形成“燎原之势”,开启了一个新的普洱茶复兴时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这几款茶。
它们都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商品茶,但在资深的普洱藏家圈里,它们都具备很高的口碑。
它们摒弃了“印级茶”时代的粗放与单调,在用料与工艺上都让人耳目一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当时都是顺应着市场的趋势和呼声出现的,并在今天影响着后来人对普洱茶价值判断。
更重要的是,在一个混沌的时代,它们重新发掘了我们的过去,也预示了我们的未来——一个百花齐放的、更为精细、更为讲究的个性化时代的到来。
年代:1996~1997
定制人:台湾“真淳雅”号吕礼臻
原料:据说是平均树龄200~300岁的野放大树茶
出品人:“宋聘号”唯一生存在世老师傅张官寿指导,易武乡长张毅合作生产
产量:6吨
很多历史是被偶然事件改变的。
1994年,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昆明举行。会后,时任台湾茶联会会长的吕礼臻、曾至贤、陈怀远等20余位台湾茶人改变了行程,进入到当时被人遗忘多年的六大茶山进行“朝圣之旅”。
他们并不知道,这个即兴的举动,将唤醒沉睡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易武,这里百年前的贡茶园,将以这次造访为源头,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重新振兴。
易武之行中,他们结识了时任易武乡长的张毅老先生。对云南普洱茶传统工艺已经考证、研究、保护了10年的张毅带他们观看了老茶庄的房屋,制茶工具、古茶园,还介绍了普洱茶的传统制作技艺。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时候,吕礼臻先生就已心生此意,1995年,吕先生再次来到易武,他委托易张毅先生,以野放易武大树茶为原料、以传统的手工石磨压制工艺,试制“真淳雅号”。
由于当年茶农没有按照采摘标准,把新老、大小茶混在了一起,所以第一批茶菁全被拒收,直至1996年采足符合标准的茶菁后,才开始压制“真淳雅号”。
这批茶是1949年后易武的第一批茶,当时选料是真正古六大茶山的原料。茶饼压制好后,并没有包装与内飞,只有一张筒票。
而这批没有包装与内飞的茶,确实也降低了市场仿制的门槛。2006年,部分茶被加制名为“原野香”的包装纸。目前市面上很多散饼皆有此包装。
1996年,“真淳雅号”在台湾的拍卖价格,只有1000元/片。而在今年国内某艺术网站的拍卖估价中,7饼“真淳雅号”被估价30~32万。就连吕礼臻先生在多年后都颇为无奈:“我自己都喝不起这款茶。”
而要论这款茶为何后来如此声名大噪,2005年香港斗茶盛会“华山论茶”对此茶的推广功不可没,在这场1996年~1999年名茶评比中,“真淳雅号”以最高分击退了96紫大益、古云海圆茶、96橙印(橙中绿、橙中橙)、96省公司青饼、大渡岗圆宝七子饼,成为96青饼的代表作(评选者为:周渝、陈淦邦、陈智同、詹顺骞、黄传芳、何景成、王钦迟)。
而根据当年《茶艺普洱壶艺》月刊对此次事件的报道,7位评家共推此茶,是因为其“属纯干仓茶、香味强、梅樟香、茶气上扬、汤色通透、茶质纯正、口感强烈、回甘性特好、刚柔并重。整体表现四个字:‘非常难得’。
另一位香港茶人浮云先生,在2014年也曾对此茶进行品评,认为其具有“旧易武茶风”,“回甘吸引到不少茶人的注意”,“是一款不错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茶品。”“只是……值不值得花上万元人民币一片的价格……茶友可按照自己的消费价值观做出决定。”
但对“真淳雅号”横空出世的意义,浮云则认为其“重新开启了普洱以古董茶为蓝图,私人定制复刻新茶的新世代。”
此言也并非夸张。无论是“私人作坊生产”,还是“手工石磨压制的传统工艺”,还是“纯料大树茶的原料”,这些举动在当时还普遍以国营大厂拼配茶工业化生产的90年代,都堪称划时代。
可以说,是从这一年开始,习惯了国营大厂拼配茶的喝茶人重拾了建国前,用最好的原料、最好的工艺,制作最好的普洱茶的这样一种制茶理念。
更重要的是,在这饼茶后,很多人知道了易武、知道了张毅,直至2000年前后,大批海内外茶人前往易武,慢慢地带动了易武的复兴。而张毅也是因为这个机缘,建立了顺时兴号,也有了接下来我们要讲的另一款茶——易武春尖。
年代:1998年
制作人:张毅
原料:易武古树茶正春料
出品人:易武顺时兴茶号
产量:不详
在说“98顺时兴易武春尖”之前,必须要先说说一个人——张毅。他是今天,如果要书写现代易武茶史、乃至普洱茶史,都不得不提及的一号人物。
这位老人,已于2008年谢世,但他亲身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易武古茶山的发展与变迁,对普洱茶传统技艺的现代传承、对快要绝种的普洱茶知识的保留与传播、对海内外普洱茶爱好者之间的交流与推广,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毅生于1941年,历任易武公社副主任、易武区区长、易武镇镇长,而他对普洱茶传统制作技艺的重新发掘与梳理,则起始于1984年。从搜集制作七子饼普洱茶的各种传统工具,到向老一辈健在的传统制茶老师傅们、茶庄庄主或传人请教,深入各古茶山、村寨实地考察,收集人文历史资料进行研究,获得了许多珍贵的口述实录。这也是当年吕礼臻选择找张毅合作“真淳雅号”的原因——他是最了解易武茶传统制作工艺的人。
1996年张毅退休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做茶实践上面。在“96真雅淳号”之后,1998年他创办了“顺时兴”茶庄,香港的一位茶商知道这一消息后,把他该年生产的春茶全部买下,协议签下后,张毅也不负厚望,精心挑选百年以上贡茶园古树春尖做原料,并以传统制茶手艺压制。这就是今天这饼茶——1998年易武顺时兴号(春尖)。
【香港客商对此茶的评价是:“这就是我要找的普洱茶,犹如当年的贡茶一样,茶饼银毫显露、条索均匀、饼形周正、压制的松紧也很适度。” 】
第一批的“98易武顺时兴号(春尖)”,因为产量极少,只知在当年香港的卖价就已极高,很多人打听未果,想来某些定藏于港台资深藏家手中,现在更是少有人喝到。不过好在张毅老先生去世后,顺时兴号交给儿子打理,这款茶现在也依然在产,也算脉络未断。
【茶友网络分享的2004年易武顺时兴春尖,评价其易武老茶特点突出,即使闷泡亦无苦味,入口绵柔润和。叶底匀整,采摘基本是一芽二三叶的早春茶,很难得。】
这款茶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是已逝名家张毅,在探索老易武传统工艺的征途上,以建国后易武第一批私人茶行之一的“顺时兴”之名,生产的第一批传统工艺的易武古树春茶。
在这之后,张毅毫无保留地把这套传统工艺传授给了易武、象明、景洪、勐连等其他地区从事及喜欢制作普洱茶的人员,使传统技术迅速普及,有资料显示,之后几年古六大茶山以传统工艺制作普洱茶的大小厂家发展到了100余家,更带动了整个地区产业的发展。
这也更让张毅手制的第一批“98易武顺时兴号(春尖)”更显珍贵。
年代:1999年
产品主导者:陈世怀先生、太俊林先生
产品描述:易武茶区栽培型古树饼茶
出品单位:易武昌泰茶行
产量:1999年10月~2000年1月共计生产750件
回顾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四大国营茶厂几乎包揽了世面上大部分的普洱茶产品,也铸就了很多“印级茶”的经典。而这个普洱茶经典时代的另一面,却是私人商号、民营企业的萎缩,以及私企产品与国营茶厂产品的实力悬殊。
直到1999年,一家新的民营茶厂成立,并生产出一批标杆产品,先是在港台引起轰动,再由香港返销到广州芳村茶叶市场再次轰动。至此正式宣告“私人商号的产品正式具备与昔日老茶厂竞争的能力”。
这就是由昌泰茶行出品的1999年大树易武青饼。它打破了四十年来,国营茶厂以优质茶园茶原料拼配生产的习惯养成,以易武正山的栽培型古树纯料,再次让人们的目光转回到解放前“号级茶”传承的——名山优质大树纯料茶的传统加工方式。
【这款茶分两个包装版本,宋体跟篆体,各版本按“珍品”——“精品”——“正品”三个批次&等级排序。据说同期生产的还有一批歪沱和特型砖茶,也归于99易昌号系列。制作时单饼重量400g,因厂家当时没有茶菁水分比重观念,干燥后成品重量均只在340g~360g之间。而包装、混乱、饼身不工整、重量不均,也成了99易昌的特色。易昌号现在依然是昌泰茶行的标杆产品。】
而这款茶的创制者,是时任大渡岗绿茶厂供销科科长的陈世怀先生,以及时任中茶云南公司深圳分公司普洱茶部经理太俊林先生,两人在香港参加茶博会,有感于香港普洱大商家们对普洱茶老字号以及名优山头、古茶园的念念不忘,却最终碰撞出这么一款普洱茶史上承前启后的产品。
这款茶之所以能够引起这么大轰动,还是因为选料认真,易武古茶山赋予了这款茶极端的原料优势,条索之粗壮,当时的茶商都很少见到这种“叶面乌黑泛着油光的普洱茶”。而且“虽然新制,却味道柔和不苦涩,汤质厚重,打破了普洱生茶新制之初,苦涩刺激不适合品饮的情况。”
【坊间传言,曾购买这批茶叶的香港商人陈德老先生,曾在2004年的笔记上写到:“这批99易昌号茶是我从事普洱茶叶经营这么多年来,所接触过原料最优质的普洱茶,从来没有一片普洱茶像99易昌号一样在我喝下第一口时就带来这么大的惊喜。”这应该是对99易昌号最大的褒奖之辞。】
其实我们现在回过头来总结一下,可以发现,90年代中后期夺人眼目的惊艳好茶,居然都是易武茶。96真淳雅号和顺时兴号奠定了易武茶、私人企业发展的第一步,但传播范围不够深入广泛,而到了99易昌号、99绿大树,才真的是一个质的飞越。这也导致越来越多茶商奔向这片几近荒废的古茶园。
【一饼400g的99易昌号在2014年拍卖会的估价是5000~8000元,四盒共600g同样是1999年昌泰茶行出品的普洱熟茶,估价2万~3万。】
更有人指出,99易昌号的“划时代”在于明确一个既有的事实——“不是只有勐海下关两大茶厂的茶会陈化变成陈茶,只要是晒青的云南茶,均会变成陈年普洱茶,这将逐渐打破旧的市场秩序,形成全新的战国时代,因为私人商号的茶品只要品质得当,亦有升值的能力,那将直接摇撼市场的供需结构,形成洗牌的状况。”
年代:1999年~2000年
定制人:广东茶商叶炳怀
原料:春秋两季易武料
制作单位:云南勐海茶厂
产量:不详(网传共90件,每件84饼,但也有说法加上饼、砖、沱一共700件)
“大滇说茶1001夜”系列中,在讲到99绿大树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整个90年代,是大树茶的起源,纯料茶的开始。而99易昌号、99绿大树正是符合了这一潮流,才在10多年后成为市场的明星。”
如果说在这样的市场潮流中,99易昌号代表的是私人商号的崛起,那么由勐海茶厂代工的这批99绿大树则是代表了国营茶厂的最后挣扎。
在经历了80年代最后的辉煌之后,几大国营茶厂在90年代,不约而同地在市场经济的挑战下全面受挫。1999年,云南勐海茶厂陷入转制危机,工人工资已经几难发出。
根据坊间资料,“刚刚上任的阮殿蓉厂长经人找到了广东茶商叶炳怀先生,请求帮助。叶先生亲自到茶厂了解真实情况后,留下了一笔预付货款,让茶厂得以暂解燃眉之急。”但是付了款,“叶先生却没有在茶厂里找到很满意的茶,惟有亲自去云南的各大茶山找茶料。”
最终,叶先生选的是当年正属大热的春秋两季易武正山大树纯料,委托勐海茶厂拼配压制。压出后全部运往彼时正对易武如痴如狂的台湾。
而动荡的国营茶厂大时代背景下,管理失序、工人自危,这也导致了在99绿大树的包装上,也出现了很多让今日买家辨认时叫苦连天的“槽点”——比如当年勐海茶厂有紫红色和蓝黑色两种颜色的印油,而且工人分了不同的班组,结果导致同一件同一筒里的茶饼,有的盖红泥、有的盖蓝黑印泥;有的饼压得紧,有的饼压得松;有的章盖得清楚,有的盖得模糊;有的有油污、有得没油污……
当然,这些在今天看来,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这款茶的传奇性。而从1999年开始到2004年勐海茶厂彻底改制之前,叶炳怀先生又陆续向勐海茶厂定制了多款茶,其中也有多个批次的具有“绿大树”特征的易武正山,被统称为“绿大树”,这些茶也多为叶先生的茶庄自己收料,勐海茶厂负责压制。
“绿大树”的知名度大概是2005年~2006年间起来的,易武正山的原料、勐海茶厂的工艺、纯干仓的仓储,让这款茶具备一款受追捧好茶的基础条件,也是因为其包装上有一棵显眼的大树,被江湖赐名“绿大树”。此后,也有其他茶厂的产品开始印有绿大树,增加了认知难度。而“绿大树”本身的包装混乱也让后期仿品颇多。
“99绿大树”在2014年的市场行情价是12000元/饼。到了今年,已是15年陈期,陈化稳当,市场呼声更是稳健上升。
因为同是1999年出品,用的又都是易武料,所以圈内很多茶人喜欢把“99绿大树”与“99易昌号”拿来作比较,但单从用料来说,还是更多人偏向更为精致的“99易昌号”。
但亦有人言:“输赢不在眼前,真正的决战在普洱市场成熟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