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武夷岩茶手工制作工艺成形,最终发展成为完善、复杂、技能高超的乌龙茶制茶工艺。传统武夷岩茶工艺,大致分为:晒青→(凉青、摇青)→杀青→揉捻→烘干(初烘、摊凉、复烘)→毛茶(捡剔)。
采摘:立夏前后是武夷岩茶的最佳采摘季节,采摘的时间可以一直持续到小满。采摘时间大致从四月开始,不同品种采摘时间略有不同。采摘的茶叶严格执行开面采。
晒青:利用日光让茶叶失去一定水分,变软,促进多酚类物质变化和香气形成。现在也有室内加温萎凋。
摇青:摇青主要是让茶叶碰撞,茶叶边缘互相磨擦受损,使其发酵形成“绿叶红镶边”,而茶叶的香气也在摇青的过程中渐渐散发出来。
杀青:也叫炒青,在高温下破坏茶叶中的酶的活性,停止发酵,稳定做青的质量,还有让茶叶变得柔软,便于下一步揉捻。
揉捻:在揉捻机上将茶叶揉捻成条索。
焙火:武夷岩茶的焙火,不是简单的干燥。清代茶人梁章钜先生曾经称赞岩茶的焙火功夫:“武夷焙法,实甲天下”。传统岩茶焙火要求极高,有经验的师傅会根据每款茶的特点,前期加工程度,自己的风格决定如何焙火。
香气:武夷岩茶首重香气,香气越好越是优质。其香气成分十分复杂,包含了发酵的香气,焙火工艺的果香,不同树种的品种香和山场的独特香气。品饮一款岩茶,不仅只是闻香气,连干茶香、盖香、水香、杯底香、叶底香都需要体会。
色泽:通常呈绿褐色,俗称之为宝色,具体根据焙火程度不同有差异。条索之表面,且须呈蛙皮状之小白点,此为揉捻适宜焙火适度之特点。水色:岩茶水色一般须呈橙黄至橙红色,清澈鲜丽,且须以冲泡至第三、四次水色仍不变淡者为贵。
滋味:岩茶之佳者,入口须有一股浓厚芬芳气味,入口过喉均感润滑活性,初虽稍有茶素之苦涩味,过后则渐渐生津,岩茶品质之好坏,几全部取决于气味之良劣。
冲饮:通常以能冲泡至五次以上,茶之原有气味仍未变淡者为佳。
1、“岩骨花香”一词最早自林馥泉先生所著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对岩韵的形容,而非网上所说的唐代诗人徐夤。
2、大红袍母树生长于武夷山景区天心岩九龙窠。肉桂母树原产于武夷山马枕峰,一说在慧苑岩。
3、闽北产区的武夷岩茶年产总量1400万斤(2011年数据),武夷山岩茶总产量是600万斤。传统划分标准(比官方标准苛刻很多)的三坑两涧核心产区老茶园正岩茶产量才6000斤左右,且每年产的茶几乎90%都在开采前被预定。
4、2005年在武夷岩茶节上20g母树大红袍拍卖达20.8万。
5、市面大量售卖的是拼配出来的商品大红袍,纯种大红袍量少价高,母树大红袍在2007年就已经停止采摘了。
6、宋代的龙团凤饼和岩茶虽然都出现在同一个地方,但是是完全不同的茶。龙团凤饼是绿茶,而武夷岩茶属于乌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