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在6个月之前,仅需从母奶或配方奶摄取足够的能量,之后则必须额外补充副食品,像是富含优质蛋白质的豆类、鱼类、肉类、蛋类等,如此才能够提供宝宝成长所需的营养。
蛋白质(Protein)在人体生长发育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建造与修补身体组织、调节生理机能、促进酸碱平衡、提供身体能量,也是构成细胞的重要营养素,细胞内除了水分之外,含量最多的就属蛋白质,从身体外观的头发、肌肉、皮肤到体内的脏器、血液、抗体、酵素等,都能见到蛋白质的踪影,因此,爸妈在孩子的成长发育过程中,应逐步给予各种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才能让孩子健康的长大。
蛋白质为人体三大必须营养素之一,具有三大功能,包括建造与修补身体组织,例如:合成肌肉组织、胶原蛋白等;调节生理机能,例如:促进荷尔蒙分泌、制造酵素、促进酸碱平衡、产生免疫球抗体等;提供身体能量,当人体葡萄糖摄取不足时,蛋白质可以转变为能量,以供人体利用,并维持血糖恒定。
蛋白质是由小分子的胺基酸所组成,不同的蛋白质除了功能不同,胺基酸的种类和排序也不一样。胺基酸又进一步分成必需胺基酸与非必须胺基酸,当人体无法自行合成胺基酸或合成量不足时,此种胺基酸称为必需胺基酸,代表必须从食物中获得该营养素,反之,则称为非必须胺基酸。
基本上,成人共有色胺酸、缬胺酸、异白胺酸、羟丁胺酸、离胺酸、苯丙胺酸、白胺酸、甲硫胺酸、组胺酸等9种必需胺基酸,不过,婴幼儿为了应付成长发育,则为10种,多了「精胺酸」。精胺酸可以帮助细胞分裂、伤口复原、促进免疫功能、分泌荷尔蒙、排出氨等,一般成人能自行产生,但婴幼儿因为尚处发育阶段,无法自行合成,需要额外从饮食中获取。
由于蛋白质无法长期储存于体内,亦必须经常更新,故人们必须每天摄取足够的蛋白质,蛋白质又可分为高生理价的蛋白质(豆腐制品、鱼类、肉类、蛋、海鲜类等)和低生理价的蛋白质(米饭类、面条类等),前者对于维持生理机能有相当大的助益,当人体吃进这些食物时,会先消化分解成胺基酸,再重新组合成人体所需蛋白质,若缺乏蛋白质,不仅抵抗力会下降,使肌肉失去弹性、光泽,造成生长迟滞、消化不良,还会使体内囤积水分,造成水肿,引发严重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因此,爸妈应给予孩子各种蛋白质食物,并且均衡摄取,让孩子能够健康长大;后者则因蛋白质较低,故帮助不大。
婴幼儿的蛋白质来源主要为母奶、配方奶、副食品与一般固体食物,在6个月之前,只要宝宝有摄取足够的母奶或配方奶,就已获得足够的蛋白质,但从6个月左右开始,此时因为母奶或配方奶的营养无法应付成长所需,必须从其他食物中获得蛋白质,常见食物来源包括豆腐制品、鱼类、肉类、蛋类、海鲜类等,以下为您详细说明。
0~6个月大的婴儿,主要食物来源为母奶或配方奶,其中的蛋白质含量已足够,只要宝宝的奶量喝得够,就无须额外增加。家长该如何判断奶量是否足够?由于每个宝宝的需求量不同,可以观察宝宝是否有吃饱,并且记录每天的吸吮状况、活动量、尿量及大便次数,倘若状况稳定,没有出现异常现象,长期下来,体重和身高有增加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母奶与配方奶的成分略有不同,通常蛋白质分为乳清蛋白(Whey Protein)与酪蛋白(Casein),在母乳比例中约为60:40,但配方奶却以酪蛋白为主,许多配方奶都会额外添加乳清蛋白,以接近母乳成分。由于胺基酸分子结构的关系,乳清蛋白较易被人体所吸收和利用,即使母乳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于配方奶低,但因为较能够被宝宝吸收,且抵抗力也较佳,故一般会建议家长哺喂母奶。但若基于没有乳汁、无法哺喂或面临宝宝换奶期,需要给予配方奶时,也应该挑选蛋白质组成成分接近母乳比例的配方奶较适宜。
针对容易腹泻、肠胃道受损、严重牛奶过敏所导致肠胃道吸收率不佳的宝宝,市面上已设计出水解过的配方奶,这类配方奶已先将蛋白质分解成较小分子的胺基酸或更小的胜肽分子,不但较不容易引起过敏,宝宝吃了也不必再经过酵素分解,就能马上做消化、吸收的动作。
此外,针对早产儿,市面上亦贩卖专属的奶粉。由于早产儿的生长与营养需求较足月儿来得高,因此,配方奶的营养成分也较高,除了整体蛋白质比例调高之外,乳清蛋白的比例也相当高。不过,当早产儿重到1800~2000公克时,便可逐渐转换为一般婴儿奶粉,避免营养过剩。
大约从宝宝4个月大开始,即可逐步给予副食品,最晚7个月大就得额外给予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尤其是以纯母奶哺喂的宝宝,因为当母乳哺喂超过6个月,母奶中的蛋白质、铁质、锌离子等营养素已无法满足宝宝发育所需,故必须额外补充。假如没有摄取足够的蛋白质,不仅会影响生长发育,也会引起贫血问题,因为部分高生理价的蛋白质食物,铁质也相当足够,而且根据近年研究发现,若太晚给予宝宝蛋白质的食物,将来长大反而更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一般而言,蛋白质的食物来源是以豆鱼肉蛋类为主,针对7~12个月大的婴儿,1天建议摄取量为1~1.5两(1两=37.5克),初期先吃蛋黄、肉类、豆腐等质地较软的食物,可以打碎或磨成泥,让宝宝较易吸收;每次只添加一种副食品,并且由少量开始,尽量用汤匙喂食,每种副食品吃3~7天再做更换,尝试4~5种食物后,再采取少量混合方式给予宝宝尝试。制作副食品时,应注意食品卫生安全,包括购买新鲜的天然食材;少摄取加工品;烹煮时须完全煮熟,不可添加盐、糖、味精等调味料,减少宝宝肾脏负担,养成清淡饮食的习惯。
当宝宝约9~10个月大,此时因为已经长出下门牙,加上咀嚼力越来越好,食物形状可从原本的流质状转变成半固体或固体状,家长只要将食物煮软一点,不必刻意磨碎就能让孩子食用。针对部分家长因为担心孩子的咀嚼能力不佳,没有在1岁前给予质地较软的固态食物,这样的做法不仅会延迟咀嚼力的进展,使孩子不会咬也不会吃,严重者甚至会影响说话能力。
有关食物过敏方面,以常见蛋白制品和海鲜来说,若家长曾在宝宝9个月大前,尝试蛋黄,若没有发生过敏反应,便可尝试全蛋制品,例如:蒸蛋。至于海鲜部分,若家中没有海鲜过敏史,宝宝4~12个月大时就能尝试,父母要观察食用状况,若无过敏反应,则不必担心,但若家中有严重的海鲜过敏史,建议等到孩子快1岁时再尝试。
1岁以上的幼儿,建议一天给予2~3两的蛋白质食物,且大约1.5岁后,由于孩子的咀嚼与吞咽能力都较成熟,可直接给予一般食物,再视情况调整食物的质地大小或软硬度。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包括豆腐制品、鱼类、肉类、蛋类、海鲜类,基本上,每种食物都要均衡摄取,因为不同的蛋白质,胺基酸组成也不相同,这样才不会缺乏某种胺基酸,因此,建议家长每日要替换、互相搭配,以获得足够营养;其他诸如全谷类,像是米饭、面食等,虽然也含有蛋白质,但质量较差,属于低生理价的食物,无法取代高生理价的食物。
部分家长会认为汤的营养价值较高,选择熬鱼汤或肉汤,其实则不然,经过实验分析,汤的营养价值较低,还是要直接吃原形的食物才能真正摄取到营养。此外,部分家长希望孩子长得高又快,给予过多的蛋白质,然而,这种方式不仅会使孩子增加代谢废物,提高肝肾负担,亦会使尿钙流失增加,留不住钙离子,加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通常脂肪量也较高,多吃除了造成体重快速增加,连带也会使血脂肪上升,埋下疾病因子,故家长应该「重质不重量」,适量给予优质的蛋白质,便能应付成长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