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宝宝长高又长壮,爸比妈咪总是会细心准备各式餐饮点心,想替宝宝的营养大大的加分。可是你知道吗?有些食材虽然营养价值颇高,却不适合1岁以下的宝宝食用,甚至可能因此导致身体不适!
当宝宝从以奶类为唯一主食,进步到可以食用副食品的阶段,对新手爸妈而言,无疑是个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的崭新考验──喜的是宝宝成长发育稳定迈向下个里程碑,但另一方面却也不禁忧心,究竟该给宝宝吃什么才健康?而哪些食物又是容易导致不适的元凶呢?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敏发作的经验,相信各位爸爸妈妈也不例外。谈到宝宝满1岁前不适合食用的食物,主要可分为「过敏考察」与「成分不合适」两类因素,虽然是否会过敏因个人体质而异,但在文章的一开始,我们首先要带大家了解最常见易导致过敏的4项食材:
1、蛋白
鸡蛋的营养价值颇高,富含优质的蛋白质,磷、铁、钙等多种矿物质,以及维生素A、D、E、B群等。不过,蛋白中含有易导致过敏的「卵白蛋白(ovalbumin)」、「类卵粘蛋白(ovomucoid)」、「伴白蛋白(conalbumin)」,这些成分经加热仍难以破坏,对肠胃道尚未发育成熟的婴幼儿来说,既不易消化分解且容易导致过敏,因此未满1岁的宝宝不适合食用蛋白。宝宝开始食用副食品后,可以先考虑从蛋黄入门,等满1岁再酌量尝试一点蛋白,一直到1岁半以后就可以和大人一样吃全蛋。
2、带壳海鲜
海鲜也是许多人的过敏原,其中又以虾、蟹等带壳海鲜类尤为严重,加上海鲜保存不易、容易腐败变质的特性,所以不适合1岁以下的小朋友食用。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分解新鲜海鲜类内含的组织胺的能力,但由于海鲜变质后组织胺会迅速大量增生,当这些不新鲜的海鲜被吃下肚,过多组织胺还来不及分解就被吸收,很容易因此引发过敏反应。建议倘若家族有过敏体质等疑虑,应等宝宝满1岁半后、肠胃道功能发育较健全,再开始尝试带壳海鲜类的食物。
3、豆类制品
在亚洲的饮食文化中,不管是豆类(黄豆、红豆、绿豆、黑豆等)或是豆类制品(豆腐、豆浆、味噌、豉油等),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不过,豆类的成分有易导致过敏的「大豆蛋白」与「凝集蛋白」,再加上内含高量不易消化的寡糖,所以容易导致胀气并引发宝宝不适。
4、花生
花生具有很不错的营养价值,不但有人体必须的氨基酸、脂肪、卵磷脂,还有丰富的维生素以及矿物质。花生的滋味香浓美味,同时却也是极为常见的过敏原,保存不当而产生的黄曲毒素更是让人闻之色变。
花生本身含有花生油酸(一种人体必须脂肪酸),人体细胞会利用花生油酸合成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即为易导致人体发炎的物质之一,建议如果家族有过敏体质的遗传,在1岁前最好避免食用花生以及其制品。
黄曲毒素又称为「黄曲霉素」,目前已被证实具肝毒性,食用过量会造成肝脏受损并影响吸收代谢功能,更是诱发肝癌的主要毒素之一。其实像豆类、坚果类、五谷杂粮类等食材若未妥善保存,当存放的时间过长,都可能发霉变质而受黄曲毒素污染。提醒大家,食物在购买与开封后应尽快食用完毕,若存放较久或有污染疑虑,最好直接丢弃。
1、蜂蜜
蜂蜜在制造过程中为避免营养成分受破坏,所以不会经高温杀菌消毒,其中可能存有肉毒杆菌的孢子,而1岁以下的婴幼儿免疫系统及肠道菌丛尚未发育健全,食用后可能造成肉毒杆菌中毒。
蜂蜜具软便效果
不过,若撇除1岁前的孩子肉毒杆菌中毒的疑虑,其实蜂蜜含有果糖、葡萄糖、有机酸、维生素B2、维生素B6等,酌量浅尝一匙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而且具有软便的效果!若是身体机能健康的成人、儿童、青少年不妨一试,但若本身是血糖调节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仍应避免食用蜂蜜影响到血糖控制。
2、鲜奶
未满1岁的宝宝通常以「母乳」或「配方奶」为主要营养来源,这是因为鲜奶含结构较大的酪蛋白分子,宝宝1岁前的肠胃功能还无法完全分解、吸收酪蛋白分子,而肠道分泌的乳糖酵素仍不足以分解乳糖,所以鲜奶并不适合1岁以下的宝宝饮用。
鲜奶v.s.奶粉v.s.保久乳
不管是鲜奶、奶粉或保久乳,它们的营养成分没有太大的差别,最主要的差异在于制作方式不同──鲜奶是由生乳经高温方式杀菌,保存期限仅10~14天左右;奶粉则是高温杀菌后再使用喷雾乾燥制成粉状(喷雾干燥会稍稍破坏香气,所以奶粉泡的牛奶往往不如鲜奶香醇),保存期限可长达1年以上;至于保久乳在高温杀菌后无菌充填,因此保存时间长达半年以上。
不应以鲜奶取代白开水
有时家长希望孩子多补充钙质,所以用鲜奶取代白开水,让孩子自由的无限制饮用,建议学龄前的儿童一天补充两杯鲜乳(1杯240毫升)即可,其余钙质需求则可从饮食补充,但如果孩子的体型较胖,可选择低脂或零脂的鲜乳,较不会造成健康负担。
3、皮蛋
皮蛋又香又Q的口感,常让它成为夏天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凉拌开胃菜。但皮蛋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一氧化铅和铅盐,铅属于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若长期吸入微量的铅即足以对神经、消化、造血系统造成危害,而且稚嫩幼小的儿童对铅毒吸收率甚至高达50%,经年累积将可能影响智能发展。另外,皮蛋加工制作时营养价值会略有减损,所以建议家长等宝宝可以吃蛋类以后,仍应让孩子吃新鲜鸡蛋会更营养健康。
4、腌渍食品
稀饭好消化又营养的特性,常让许多爸妈选择以此作为宝宝的入门副食品,可是若在食用时配上重口味的酱瓜、脆筍、面筋等腌渍酱菜或罐头,高油又高盐的性质会增加身体器官代谢负担,而且从小让孩子食用过多高油、高盐、高糖的加工食品,养成重口味的习惯会深深影响日后饮食模式,体型肥胖、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机率相对也会比饮食清淡者高。
肉类制品常添加亚硝酸盐
为了延长保存时间、抑制细菌生长、固定肉品色泽,所以部分腌渍食品会添加亚硝酸盐(主要添加在腊肉、香肠等肉类制品),但目前亚硝酸盐已被证实可能导致癌症,虽然主管机关有限制亚硝酸盐在食品中的添加量,但不管是大人或小朋友,饮食都应该以天然、新鲜、均衡为主要原则。
5、含香料与色素的甜食
厂商在制作食品的过程中因为成本考察的缘故,会选择添加化学香料与色素以增加口味与卖相,但小朋友长期食用会增加肝肾负担,目前已有研究表示,人工色素的黄色4、5号,红色6、40号,可能引发儿童注意力不集中、过动的症状,而且常吃甜食会增加儿童蛀牙的风险,所以倘若甜食的颜色过于鲜艳、口味过于香甜,都应该尽量避免让儿童食用。
6、含咖啡因饮料
如果儿童从咖啡、茶饮中摄取过量的咖啡因,轻则会引起心跳加速、躁动不安等症状,长期食用更可能阻碍儿童的骨骼发育。其实不光是含咖啡因的饮料,就连市售常见的果汁、运动饮料、碳酸汽水等都属于高糖、高热量的饮品,虽然香甜好喝但时常饮用仍有蛀牙和肥胖的风险,所以如果宝宝口渴应该补充白开水,或者偶尔喝点以新鲜水果现榨的天然果汁,避免接触含咖啡因的饮品。
当您家的小宝贝稳定成长到4~6个月大,此时消化系统功能已有很不错的发育,家长就可以开始准备让他尝试母奶或配方奶以外的流质食物,进入以味觉探索新奇事物的阶段。
建议副食品以「流质(清汤)→半流质(糊状)→半固体(泥状)→固体」的渐进式顺序添加,而家长当然也必须视宝宝的调节程度有所调整。刚开始宝宝是以米汤、米糊进入副食品的世界,在观察宝宝无过敏、拉肚子等不适反应后,接着也尝试了水果泥和蔬菜泥,预备等宝宝年纪再大一点,就可以吃些营养价值高的蛋黄泥。
其实副食品除了能替宝宝增加营养摄取外,同时还能训练吞咽和咀嚼的能力,刚开始添加副食品,可以少量让宝宝尝试并观察接受度,秉持一次仅添加一种副食品的概念,以便厘清宝宝有无过敏反应。同一种食物持续给予3~7天后,只要没有出现任何不适情况,即可继续给予下一种副食品。
另外,可以试着将食物改放在碗或杯子里,以汤匙一口一口慢慢喂食,及早让宝宝习惯和大人相同的进食方式,也能顺道训练咀嚼的能力。
如果爸妈要亲手替宝宝制作副食品,完全不需要添加任何调味料,只要让宝宝吃最清淡新鲜的食物原味即可,或是多添加一点具有天然甜味的胡萝卜、红薯、南瓜等新鲜食材,就能增加宝宝对食物的接受度。等宝宝满一岁后,开始可以和大人吃相同的食物,则采用低油、低盐、低糖、少刺激性的烹调方式,才能吃得更健康又安心。
从照顾者的角度观察,可明显看出宝宝偏好味道香甜的果泥,但对菜泥却兴趣缺缺,由此可见人的味觉天生倾向喜爱某些香气或味道,虽然如此,但基于健康的立场还是要让宝宝均衡、多方面的摄取各种营养。
宝宝满1岁后,此时对副食品的调节已经十分成熟,可以和大人吃一样的食物,饮食应秉持质地软嫩、易消化、避免过多调味、六大类均衡摄取为原则。
除了水果以外,宝宝的饮食皆应烹调至全熟,尤其是肉、肝脏、鱼、蛋等食材更要注意,毕竟宝宝的抵抗力较弱,当食物经高温烹调的同时,一方面也是进行杀菌的工作,才能避免无意中让病菌随着半生熟的食物被吃下肚,因而造成感染、过敏、肠胃不适等症状。
最常见的过敏原主要来自于蛋白和海鲜类食物,但并不表示蔬菜水果完全不会引发过敏,如柑橘类以及奇异果、草莓等水果,也是容易导致不适的代表之一。建议家长让宝宝喝稀释果汁前,至少要以「1:1」的比例掺水稀释,让肠胃道有更长的时间调节维生素C和果酸带来的高刺激性,也能避免出现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