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是通过体外的物理方式将体内毒素逼出体外的过程,体内的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及水分,在负压的作用下透过皮下组织,进入并停留在皮肤中,拔罐后就容易形成水泡。
水泡的大小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机体内痰饮水湿的情况。
水泡比较明显,数量较多,色白,周围皮肤温度不高则为寒湿证;水泡不太明显,数量较少,色微黄,或者浑浊,周围皮肤温度较高则为湿热证。
1、患者体内风寒湿湿毒较盛,以湿气最为突出。起泡也是一种邪气外出的表现。有时会在罐壁上出现小水滴,也是湿邪的表现。
2、留罐时间有点长。这一点因人而异,也是和体质有关系的。有人留罐20-30分钟也不会有起泡的现象。也有人5-10分钟就会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时间需要短一些,等对患者情况了解了,就可以适当放宽时间。
3、罐子温度较高,这一点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时做闪罐,如果造成罐体温度过高,这时留罐的话,会增加起泡的可能。
4、部位的差异,同一个人拔罐,有的部位没问题,有的部位起泡。总的规律是背部、两胁、臀部容易起泡。
5、拔罐过重,超出了承受能力。
发泡后可用消毒针灸针将较大的泡刺破,放出其中的液体。对于发泡后的创面如何处理,如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
用无菌纱布覆盖,按时换药,直至愈合;
一种观点则是继续在发泡部位拔罐,以抽吸其中的病理产物。
大家都知道,以前有“血罐”的治疗方法,即在拔罐前先用三棱针或梅花针点刺拔罐部位,可以抽吸出一些暗紫色的血液凝块,疗效比较明显。
但缺点是如何确定被拔罐部位是瘀血瘀阻的部位呢?
如果确定准确,能够抽出瘀血,症状明显减轻,如果确定不准,将会拔出红色血液,症状也不能减轻。现在拔罐发泡已经证明局部有病,所以更应该在发泡处继续拔罐以抽吸出病理产物。
实践发现,在发泡处继续拔罐,的确可抽吸出不同的病理产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暗紫色瘀血:大多病程较长,瘀滞日久,多因劳累引起。
②黄色粘稠胶冻样物:多因感受寒湿引起。
③无色清稀水样物:多因受凉引起。
如果病程较长,瘀阻较重,则这一阶段历时较长,一般10天左右病理产物出净,出净后拔罐处即结痂愈合。
在拔出病理产物的过程中,尚可见“类炎症反应”,即发泡部出现红肿,根部发硬,按之疼痛,这是病理产物聚集导致,一般只需在原处拔,待病理产物抽吸净后,类炎症反应即可消退,根部自然柔软,触之如同正常肌肤,结痂愈合,疾病治愈。如发泡后不在原处拔罐,则拔罐出不易结痂,愈合亦慢。愈合后皮肤可留有黑疤,也可慢慢恢复至正常皮肤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