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体外物理治疗方法,可以扶正祛邪、调节阴阳、疏通经络,帮助治疗多种疾病,且治疗后副作用小,是非常科学健康的保健疗法。
拔罐疗法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
中医认为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拔罐可以开泄腠理、扶正祛邪,调节阴阳,从而达到健身祛病疗疾的目的。
人体经络不通则经气不畅,经血滞行,可出现皮、肉、筋、脉及关节失养而萎缩、不利,或血脉不荣、六腑不运。拔罐有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的作用,因此对肌肉关节疼痛等病症也有治疗效果。
——罐,有许多种,有玻璃罐、陶瓷罐、竹罐、橡胶罐等,甚至家中的罐头瓶也可以用于拔罐。临床中用得较多的是玻璃罐、陶瓷罐、竹罐。而橡胶罐在家庭中用的较多,因为它使用方便,用手一捏,即可嘬住,不管你是否懂医,非常容易掌握,只要明白哪里痛就拔哪里即可。但它没有用火,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效果就要差一些,所以医院一般不用这种。玻璃罐光滑透明,可以透过玻璃观察罐内皮肤充血、瘀血、起泡及放血时的出血情况等,所以临床中用得最多。
——探子,或叫火把。可用一截较粗的铅丝,一头弯成圆圈状,易于用手握住,另一头缠上棉花及纱布,用来蘸酒精、点火。
主要有四种:拔罐、闪罐、走罐、放血拔罐。
1、拔罐
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
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然后用手轻轻拔一拔罐子,看是否嘬上了。拔罐时应注意:不要将探子上的酒精抹在罐子口上,也不要将探子上的酒精滴落在病人的皮肤上,否则,将会烫伤病人。
2、闪罐
闪罐就是将已拔上的罐子,迅速取下,然后再拔、再取下,反复多次。闪罐法多用于虚寒证,或肌肉萎缩,或需重点刺激的穴位。
闪罐时应注意:罐子在反复闪拔中,罐子本身的温度也在迅速升高,故应备有多个罐子,交替使用,防止烫伤皮肤。
3、走罐
走罐是指在罐子拔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所以说,走罐不是作用于一个穴位,而是作用了数个穴位,一部分或一段经络。如后背的膀胱经,就是经常走罐的部位。
走罐时应注意:走罐前要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走罐,常用于后背酸痛、发凉,头晕,感冒等。
4、放血拔罐
放血拔罐是指在选定的穴位上或脓肿处,用三棱针扎上几针,再在上面拔罐。体内的瘀血、脓血会沿着针眼流出。
放血拔罐时应注意:起罐后应做好消毒工作。本法一般用于发热、热毒引起的疾病。
常见体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坐位等。
1、俯卧位
患者俯卧于床上,两臂顺平摆于身体两侧,颌下垫一薄枕。此体位有利于拔治背部、腰部、臀部、双下肢后侧、颈部等处。
2、侧卧位
患者侧卧于床上,同侧的下肢屈曲,对侧的腿自然伸直(如取左侧卧位,则左侧腿屈曲、右侧腿自然伸直),双上肢屈曲放于身体的前侧,此位有利于拔治肩、臂、下肢外侧等处。
3、仰卧位
患者自然平躺于床上,双上肢平摆于身体两侧。此位有利于拔治胸、腹,双侧上肢、双下肢前侧及头面部和胁肋部等处。
4.坐位
患者倒骑于带靠背椅子上,双上肢自然重叠,抱于椅背上。此位有利于拔治颈、肩、背、双上肢和双下肢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