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墩儿”也叫“油灯儿”,非江浙一带放了萝卜丝的“油墩子”,而是湖北地方小吃——简单来说,就是甜版、圆圈版的油条哈。这个名字很有趣,据说老早以前在油墩儿上面放上一股棉线并点燃,就真的可以当“油灯儿”照明用呢!现在的油墩儿基本难觅踪迹——一是因为油炸食物不太健康,二是费工费时成本高,早餐师傅们渐渐放弃了这门传统手艺……我专门在网上找到了方子和图片,希望能复刻这种传统味道,有机会学起来吧~
1.老面团准备:面团材料混合,室温25度以上发酵6小时,25度以下可冰箱冷藏发酵12小时以上,待面团涨发至3倍大,即为老面。主面团准备:将老面撕成小块,混合主面团所有材料揉匀,静置发酵至面皮鼓起大泡,体积膨胀2倍大。 注:油墩儿面团最终应当是粘稠、沾手的“半流动”状,类似果冻,不是干面团哈。 因各家面团吸水性不同,水量请酌情增减。
2.炸锅准备:平锅置旺火上,倒入色拉油并将油烧至七成熟(筷子放进去可以冒出小泡泡)。
3.油墩儿成型:两手持筷子,先用左手的筷子挑起一团稀面,再用右手的筷子接住并团成一个圆形,顺着锅边放入锅内煎炸。
4.依此法一个个地挑制下锅,煎炸至面皮起泡、两面金黄时起锅。
5.将油墩儿放在滤网上滤去多余的油。
6.童年美味。
油墩儿样子类似甜甜圈,但二者还是有较大差别——甜甜圈因为面团较硬,含水量低,成品口感比较扎实;油墩儿则更脆更酥,接近甜味油条的感觉。后来在网上找到了介绍,上面说油墩是荆门特产,而且给出的方子是“葱花油墩”(话说我小时候吃的明明是甜味的啊……),不管怎样,把介绍也写在这儿吧:油墩,亦名葱花油墩,是荆门和江陵地方的传统风味,属矾、碱发酵面类。最早源于有“小汉口”之称的荆门沙洋地方。传说它是古代一位厨师在上元节观赏花灯时受到启发。便仿三节鼓灯笼的外行,采用发酵面制作成面点,因炸出的产品色金黄、松泡,外形浑圆,中间有一小孔,行似灯笼,故取名“油墩”。据说1948年沙洋汉江干堤溃口,人们迫于生活困难,四乡逃散。当地有一位名叫杨德广的面点师傅,逃荒到荆州古城,并在江陵落籍后,仍经营饧行手艺,做买葱花油墩。故此小吃亦随之在江陵落户,沿传至今。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葱花油墩的制作,曾一度传到了孝感地区的一些市、县,在餐饮市场上亦颇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