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式的教养方法之下,爸妈可能也不太认识自己的情绪,因此,当孩子闹脾气时,通常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才好,或者“火”也跟着上来。情绪不该隐藏起来,而是认清它、面对它并处理它,让我们带着孩子一起来认识自己的情绪,并学习面对及控制。
情绪指的是受到某些内在、外在的刺激,或是处于某些情况之下,可以体验到身体、心理的不同感觉。通常可以简单地分成「正向」与「负向」两类,「正向情绪」包含开心、期待、满足、幸福、愉悦…等,生气、厌恶、害怕、失望、无奈…等则为「负向情绪」。每个人的感受不同,面对同一刺激或情境,有些人的情绪反应强烈,有些人却会觉得没什么。
内在感受:
可分成不同类别,像是愤怒、厌恶、害怕、开心(快乐)、悲伤以及惊讶。
表达:
指的是表情及肢体反应,各类情绪衍生出各自代表性的表情及肢体反应,像是快乐的情绪表情是嘴角上扬的微笑、肢体较为敞开的。
情绪性的生理反应:
心跳、呼吸、血压、体温或是更精细的指尖温度…等都是人的生理反应。不同的情绪有着不同的生理表现,当你感觉开心时,心跳会加快;生气之际,心跳也会加快,不同情绪其生理表现可能有所重叠,并非单看一个生理反应而已。
情绪对于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尤其对于还没有语言能力的宝宝而言,情绪表达具有沟通功能。林渊渟心理师解释,当宝宝有需求时,可以透过情绪反应来与照顾者互动。像是宝宝对于爸妈的拥抱表现出开心的情绪,爸妈便能知道宝宝喜欢这样的对待;当宝宝出现生气的情绪,照顾者就明了这些行为会让宝宝不舒服,进而修正自己的行为。因此,情绪表达可以促进宝宝与社会的接触,也可以帮忙照顾者修正行为以符合宝宝的需要。
宝宝藉由情绪表达,让照顾者知道如何与宝宝互动,而宝宝也理解自己发出反应后,照护者会给予怎样的响应,满足宝宝的需求,与照顾者发展出强烈的情感关系,建立起安全堡垒,从中获得安全感与自信。
情绪不好,学习力也不佳
如果宝宝的情绪发展停留在某一阶段,跟不上其他的生理发展,可能就会发现宝宝搞不懂别人在说什么,无法理解别人的表情,也不知道如何响应,人际关系会受到影响。钟世明临床心理师指出,对于宝宝而言,情绪发展不好,注意力就会受到干扰,难以专注学习。
「七坐、八爬、一岁学走路」这是爸妈都知道宝宝成长发育里程碑,而宝宝的情绪发展也有其里程碑,不过,钟世明临床心理师指出,宝宝的情绪发展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而特定情绪的出现则有概略的发展顺序及时间。
Stage 1、刚出生:
许多爸妈以为宝宝没有情绪可言,其实一出生的宝宝就有满足、厌恶、痛苦、好奇…等犹如本能般的基本情绪。
Stage 2、2~7个月:
随着年龄增长,发展逐渐出现难过、喜悦、惊讶、害怕…等较精细的情绪。
Stage 3、1、2岁~:
差不多到了1、2岁,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多,其情绪也会更加复杂,牵涉到对于自我了解,结合不同情绪而成的感受,包含骄傲、尴尬、妒嫉、羞愧等。
对于情绪还懵懵懂懂的孩子,爸妈要如何教导孩子认识情绪呢?林渊渟心理师及钟世明临床心理师提供以下3个方法。
最自然的方法是在日常对话之中加入情绪的元素,在孩子有些情绪表现的当下,爸妈主动说出这些情绪。像是当孩子完成拼图时,爸妈可以说:「哇~你是不是觉得很开心!」看到孩子扭扭捏捏不敢讲话时,可以跟孩子说:「你看起来很紧张喔~你为什么紧张?」
一开始孩子对于自己的情绪感受较为模糊,这时候需要大人帮忙标示孩子的情绪感受及强度,如「你现在非常生气」、「你现在有一点难过」,孩子便能够有机会学习到原来我现在的状况叫做是生气、难过。
当爸妈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趁机引导孩子认识各种情绪,像是「爸比今天在路上走路撞到东西,脚现在很痛,我心情很难过」再让孩子看看爸比的脚,以及一脸难过的表情,孩子便了解原来发生这样的事情时,我的爸妈会有怎样的心情。
坊间有许多适合孩子阅读的情绪绘本,都是很好的工具。林渊渟心理师提醒,由于情绪概念较为抽象,如果孩子有些词汇不太能够理解,爸妈可以举出孩子日常生活为例子,与生活经验连接,孩子较容易了解。
当孩子闹情绪时,有些爸妈忍不住也动起怒火来,到底爸妈应该怎么做比较妥当呢?
情绪不只是小孩有、大人也有!当孩子闹情绪时,爸妈要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若是爸妈自己的情绪也是爆炸了,便没有办法响应孩子的需求,对于原先的规定也无法理性看待,可能会变成是抒发式的骂人,这样对于建立孩子的好行为或是对于情绪认识都没有帮助。
爸妈想要控制自己好情绪,可以回到自我照顾之上,也就是照顾好自己才会有好的情绪。如果爸妈一直照顾孩子,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太疲累了,便很容易孩子一做了看不顺眼的小事情,就突然暴怒。
爸妈应该要有充足的睡眠、避免过于劳累,帮自己找到情绪的出口。并与对方有个共识,若一方感觉到快受不了的时候,另一方能够立即支持,这种支持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爸妈维持在良好的状态,也能顺利协助闹情绪的孩子面对情绪问题。
小心变成「10点钟妈妈」!
在累积了一整天工作与家庭压力的爸妈,很容易因为一丁点小事不耐烦而情绪失控,不自觉发泄在孩子身上,对着孩子发火怒吼。
当孩子闹情绪,东方社会的爸妈总是会不停地追问着孩子:「你怎么了?你要说阿~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不断地逼着孩子说话,孩子反而越说不出话来,因为人在有情绪的时候是说不清楚的,建议爸妈不要急着去问孩子,可以自己先猜猜看孩子怎么了。
爸妈应该观察孩子的肢体表情,再做出简单的响应,像是「妈咪看到你很生气」、「妈咪看到你很难过」爸妈先响应孩子的感觉,当孩子发现你知道他的感觉时,情绪就会慢慢缓和下来,也许孩子不见得这么快的缓和也没有关系,爸妈只要继续陪着孩子就好。
等到孩子的情绪缓和之后,爸妈可以提供几个孩子可能闹情绪的原因给他选择。若是孩子能够说得出来问题所在,爸妈就可以顺着处理;如果问不出来,也没关系,就继续陪伴着孩子。
有时候,孩子的闹情绪挑战了大人的规矩,也不要急着指责或评价孩子,孩子不会因此而停下闹情绪,就算停了下来,也只是暂时屈服于威吓之下,其实心中并不服气。建议就让孩子继续抱怨。
在孩子的情绪稍微缓和之后,爸妈再告诉孩子规则为何──「也许你很生气,不过,我们说好规则就是这样;我知道你做不到,我想跟你讨论你做不到的困难是什么。」如此一来,孩子才会较有安全感地和爸妈讨论,否则孩子会认为「我已经做不好而感觉十分挫折了,爸妈还一直骂我」,让孩子更加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