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失控是一种心理现象,但是不是心理疾病,导致出现情绪失控有以下原因:
1、情绪转换时偏差太大,造成偏激,像突然出现某件事自己无法接受,情绪受到刺激,再加上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转换落差太大,就容易导致心理偏激,出现情绪失控。
2、因为情绪的积累不能得到发泄,如果长时间内情绪不能得到缓解,这是在信息反馈这一环节就被中断,于是就会造成情绪失控。
3、抑郁症患者由于带有易怒的生物学基础,所以会不自觉的发怒,是抑郁症患者自己无法控制的。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茶酚胺和其它神经递质动态失衡是导致抑郁症患者容易情绪失控的根本因素。
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机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疾呆等。《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年老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喜伤心的病例。
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忧和悲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强烈悲哀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咳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消化功能严重干扰之症。《红楼梦》中,多愁善感、悲忧伤身的林黛玉,就是很好的证明。
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其可致人于死亡。在生活中,通过惊恐的语言暗示,而把人真的吓死的报道,已屡见不鲜。可见,恐则气
下的危险性。
在人际交往中,情绪失控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很多麻烦,那些瞬间火冒三丈、捶胸顿足、诋毁谩骂、相互斗殴、打砸抢烧等言行举止,都是情绪失控的表现,更严重的甚至会做出偏激行为,伤害他人和伤害自己都是可能发生的。
当一个人情绪不佳时,应当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不好的事情总会过去,多想想以前经历过美好的事情,不经历一番苦痛,哪来的美好,这样能舒缓对方的心理压力。
如果是因为某件事情而心情烦燥的话,可以用目标转移法来舒缓心理压力。烦躁者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下棋、练毛笔字、听音乐等事情上,心情舒缓后才能更好的做想要做的事情。
因为倾诉过程实际上是情绪的宣泄过程,同时在倾诉过程中,是重新发现自己的优势长处的过程,一个人发现自己的长处优势后,可以激发自信,获得正向的情绪体验,拓展个人的思考空间,消解不合理信念。
交流是人最基本的功能,人可以通过交流达到舒缓心情的目的。不妨将自己不悦的事情分享给你的好朋友,让他成为你的倾听者,这样可以放松心情和缓解烦躁。
在快节奏的社会里生活,不可避免地产生紧张、焦虑、抑郁、孤独、浮躁等复杂的情绪体验,某种持久地体验往往改变人的心境。我们可以尝试用音乐来改变生活,在音乐的殿堂里获得生活的正能量。
心理学研究认为,在遇到危险、困难、痛苦等应激问题的时候,人类本能的反应是:战斗或逃跑。在这样的本能反应下,面对羞辱是躲避还是反击,常常取决于当事人一贯的行事准则。
在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下,人们的行为一般还是在理性的范围以内。因此,重视道德和法律对人们本能攻击反应的约束就可以在这一层面上减少应激状态的发生。学会换位思考
准备大闹一场或是大干一仗的人要学会换位思考,尝试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对方并没有那么可恶,而你也并非完全正确!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人们都知道定期体检对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都忽视了定期对心理健康进行监测和维护。
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碰到令人不愉快的事情。这些事情对我们的心理状况起到了不良的心理暗示,再加上平时长期积存的小尴尬小烦躁,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宣泄途径。这种长久的自我压抑会因为累积效应由量变到质变,这时发生的一些令人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就会作为一个“扳机点”而成为不良情绪的宣泄口。这种不良情绪不但影响自己,而且容易感染他人,令工作或是生活环境变得紧张。因此,定期与家人朋友交流,合理安排生活节奏,寻找适当的方式放松心情,必要时找心理医生倒倒苦水都是很不错的监测和维护心理健康的方式。
在面对较大突发事件的时候,一些人的第一反应是:豁出去,拼了!冲动之下,往往走向了犯罪。为什么情绪会如此失控呢?
究其原因,一是人类的正常本能反应;二是平日不注意不良情绪的合理宣泄,所谓“恼羞成怒”,一是恼,二还有一个羞,在国人传统的价值观看来,面子问题可不是一个小问题;三是没能养成定期调养心理健康的习惯。如此一来,遇到较大的突发事件,这些人往往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容易做出失控的事。
生理上的健康为心理变化提供物质基础,只有每天坚持锻炼,参加体育运动,才能保证有健壮的身体。曾经热议的“过劳死”现象给很多人带来了深度思考。“过劳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除了有些人忙于工作,身心疲惫之外,忽视体育锻炼可能也是重要原因。在锻炼过程中及时排除“浊气”,保持神清气爽、精力旺盛的状态,不仅有利于生理的健康,也有助于心理的健康。